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56075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 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 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 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 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 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 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 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 人生哲学、

2、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 了分层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 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 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 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 己的人生境界说。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 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有“觉解”的 生活。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

3、地 安排。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 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 宙,对于人生的觉解。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第一次使用 “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认为人生的 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我觉得把它解释为 行为的动机也行。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 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你问 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 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

4、老师会表扬。马屁精认出老人是领导 的父亲,乖孙子一样去扶,并说我是某某某,这是为了巴结上司。而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是觉得应该“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做了却不想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谢他,他 反而难为情。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 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冯友兰将人生的意 义归之于人的“觉解”,认定人对人生“觉解”不同,使得人生的意 义价值也不同,由此,他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差异,把人分做的四种 境界的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 向高级渐次

5、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这就形成了冯友 兰人生四境界学说。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最低层次的境界。自然境界的特 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即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 “没有清楚底了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楚底意义二简单 地说就是一切生活方式出于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出于人的自然属 性。就此方面说,他的境界,似乎是个混沌体。因此,冯友兰明确将 “不识不知”定义为自然境界的特征。但是对于这种“不识不知”, 他进一步表述为“不著不察”、“少知寡欲”,也就是说知的程度很低, 按冯友兰的话说是“最少底觉解”,而且欲望很少。冯友兰认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

6、,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 习”。这里的“才”是指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顺才而行”即是 “率性而行”。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 得不止”。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习” 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 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 事”。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 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人生对于这种“顺 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由于这种人对于自 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 们而

7、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人生境界说的第二层次是功利境界。在冯友兰看来,人要追求理 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的自然状态,而要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 境界即功利境界。冯友兰指出,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目的是为利,而 且他“所求底利,都是他自己的利。”什么是“利”呢?利大体上来 说不过是感官快慰和精神愉悦两大类,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功 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因为生活在“功利境界” 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 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生活在“自然境界”中 的人,也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但这种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

8、是“自然境界”,就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 楚地“觉解”。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 征。所以冯友兰说:“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自己及利,有 清楚底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他自觉他有如此底行 为。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 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他于有此种种行为时,他了解这种行为是 怎样一回事,并且自觉他是有此种行为。”这里,他突出强调了人对 私利的自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天平,如果一边是欲望、名 利、金钱,另一边便是灵魂、良知、自省、坚持或是感动。功利境界, 要的是前者,丢掉的是后者。前者一旦满足,人

9、生的秩序就会戏剧化 的重新排列,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时成为悲剧的根源。所以对功 利境界的人生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道德境界是 比功利境界更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 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 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 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冯友兰说:“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 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 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又说: “

10、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的尽伦尽职底行为,都必需是出于行为者的我 的高一部分的有觉解底选择。”这里可以得知,他规定道德境界的人 有对于人性包含社会性的觉解,而道德行为必需是出于这一觉解。要 达到道德境界,觉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冯友兰提出,义与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 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 具有自己的“位分”,称之“人伦”或“职”。人们依照“伦” “职” 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 “尽伦尽职”的行为便 是道德的行为。“尽伦尽职”要求人们“行义”,“行义”即是“为公”。“为利”是“为我”目的在“占有”,重在“取”而“为公”是“利 他”

11、,目的在“贡献”,重在“与”。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 即使是“取”,目的也在于“与”,所以他把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 人”。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种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这“天”是指哲学上的“宇 宙”,即包容万事万物的“大全”。冯友兰说:“天地境界的人了解于 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 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 “他觉解人虽只有七尺之 躯,但可以与天地参;虽上寿不过百年,而可以与天地比寿, 与日月齐光。”这种境界又分为知天、事天、乐天和同天四个环节。 所谓知天,指的是

12、人有宇宙、大全、理世界、道体等观念,“对于他 与宇宙底关系,及其对于宇宙底责任,有充分底觉解。”所谓事天, 指的是人为尽自己宇宙间的责任而做事。所谓乐天,也就是在做这些 事时有一种愉悦。所谓同天,也就是“自同于大全”,“与天地一”。 因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 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的行为不是停留在“行义”, 而是要“事天”,进而最求“同天”。处于此境界的人,以宇宙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在天 地境界中,人不仅了解社会的存在,而且了解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的存在;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员;有了这种觉解,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13、并自同于宇宙。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 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 至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有觉解且觉解是甚多的,这种觉解就 是“天人合一”。天地境界的人,拥有高于其他三种境界的人的觉解, 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 不同,对人生的“觉解”肯定不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必然有异,行 为也就必然不一,人生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会相同。而人的觉解又是 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由此境界也有高低 之分,从自然境界到天地

14、境界,表现了因觉解程度不同而层层递进的 关系。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境界, 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境界表明人是自然的人,功利境界表明人是现 实的人。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的觉解。 道德境界表明人是道德的人,天地境界表明人是宇宙的人。我们既要 尊重自然的人和现实的人,又要培养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一个人如 果没有一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其一生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 们还要不断深化人的觉解,去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 之中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人和宇宙人。人的社会 性,要求人要

15、进行实践活动的。而每个人的活动意义也不会相同,不 管是做工、教书、经商、务农还是其他,都是把世界变成满足自己需 要的活动,每个人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包含或渗透着他对人生意义的 觉解,都会反映一定的人生境界,此时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境界和功 利境界。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讲究吃穿住用行,完全没有一点私心,是 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一个人会不自觉的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 界之中。但是,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然后才能 思考人生,才能思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仅仅处在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向更高境界追求。达到更 高的境界,需要重视后天的培养,冯友兰寄希望通过哲学的方

16、式向人 们告之,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人应该追求什么。他指出,哲学的 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 界。而对哲学的学习,就我们中国来说,恰恰又是最匮乏的。人离不 开思想,思想是人的本质属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对思想 进行思想。哲学思考源于人们想过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哲学 就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哲学又是一门境界之学,它的功用 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在于达到现实世界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 值。具体说,学习哲学不会使你成为化学家或物理学家,而是使你懂 得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于使你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冯 友兰通过人生境界思想所要表达的,他认为,哲学的目标就是要使人 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之中,人与宇宙不是分离的,而是与 宇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合一。他说:“人所享受的一部分世界有大有 小,境界高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大,境界低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 小。享受是一种感觉,其能让人感到快乐。”我们应该多注重用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