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560363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林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潜移默化造就英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笔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潜移默化 造就英才读经对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意义佛冈县第一小学 张林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以德治国应从孩子教育开始,用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儿童的心灵,对儿童实施入耳、入脑、入心,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而这些传统美德就在经典里面,正是我们教孩子如何做人的好教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参加了“东方少年”国学院广州“养正”书院的一个假期班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提倡孝文化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推行传统文化的意义、模式和

2、途径”,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养成良好道德,造就健康人生等。这次学习,就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震撼或者说是一次思想革命。震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震撼于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健康人生、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社会的当代指导意义。惊诧于传统文化对具体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所提供的指导方法。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19年了,以前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想到它既能传承千古而生生不息,正是由于他的永恒性和民族适用性。驻美大使特别助理沈国放同志在谈到中国的复兴时特别谈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

3、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继承,而且身体力行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优秀美德,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又比如“实事求是”的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拿来主义思想,无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和发扬。请看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时事评论“谈谈孝道”的有关论断:“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

4、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一、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如今一提及对孩子的教育,不少人就认为是让孩子学英语,学琴棋书画,而根本做人的问题却被忽视了,殊不知每一位孩子首先是一个“好孩子”,有了这个根,才有可能谈别的。今天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有了幸福的生活,但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面

5、对信息的多元化,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该吸取,什么不该吸取,道德标准已被吞噬,面对祖国的幼苗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日:“少年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身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二、读经对儿童教育的德育意义。经典诵读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经大量事实证明,其成效也是极为显著的

6、。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所谓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经、史、子、集。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从小培养幼儿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使之从翩翩少年成为进入谦谦君子的重要门径。对于处在品德形成敏感期的孩子们非常有必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及

7、文化修养的提高。2、读经教育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读经教育主张熟读成诵,而不求甚解。功在潜移默化,而不是片面灌输。它不仅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而且也符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读经教育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灌输,经典中的道德知识,孩子们是在诵读过程中反复接触,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当他们有所领悟,便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要求,并在具体行为上反映出来。所以读经的孩子虽然并未真正读懂多少,但却会自觉地按照经典上所说的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改正自己的行为偏差。好的教育内容也需要有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顺应孩子脑神经的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做不到这一点,教育者会很辛苦

8、,受教育者也会很痛苦,效果自然不好。最高明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没有感到是在受教育,而效果已自然达成了,而这正是儿童的学习特点。3、经典的学习必须与日常生活、为人处事融为一体,所谓经典并非是一堆文字,几多知识而已。如果让幼儿把背诵经典作为炫耀知识的资本,就是大错特错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读经,就要给他们讲明这个道理,否则,“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为学一定要与做人结合起来。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并非是远离生活实际的大道理。对于儿童来说,那

9、些蒙学名篇,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容易学,也容易做。如儿子在读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后,就懂得了如何向别人借东西,借物应该事先说明的道理。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是读经教育取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墨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道破了教育的规律。读什么书,成什么人,信什么理成什么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经典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言语思想行为。最后想说的是今天的读经绝不是复古,

10、而是一种尝试,一种素质教育的尝试: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让这些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们,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儿童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是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响应党的号召,实现民族精神教育,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据了解,2011年6月8日上午,广州“养正书院”接受“东方少年国学院”授牌,成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系列活动华南示范基地”新的成员单位。“养正教育”是“广州孟母堂”在“儿童读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少儿国学教育品牌,自2006年创办以来,在“读经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以“经”“礼”“艺”三科为特色的现代私塾,是“儿童读经教育”的示范。)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