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55821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层监测孔现场分级联合试验确定含水层参数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室内实验法、 野外现场试验方法以及基于数值模拟的参数识别法等。 野外现场试验主要包括抽水试验, 微水试验及示踪试验等, 是获取水文地质参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长期以来, 现场试验求参时主要使用解析公式法1 ,最常见确定水流参数的解析方法包括基于稳定井流的裘布依公式和基于非稳定井流的泰斯公式及其改进方法 24 , 还有基于潜水井流的Boulton法、Neuma忐和基于越流理论的Hantush法等1 。示踪试验是求解含水层弥散系数的重要水文地质试验,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浓度穿透曲

2、线数据, 采用多种估算方法计算含水层弥散度,常用的估算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斜率法和等斜率法等56 。 微水试验是在单孔中进行的一种简易抽注水试验, 由于其简便经济, 近年来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含水层渗透性空间变化以及低渗岩体渗透特征的水文地质试验方法7 。目前较成熟的微水试验数学模型主要有: Hvorslev 模型、Cooper模型、Bouwer和Rice模型及KGSB型等四种810。然而目前, 现场试验主要针对单一含水层进行的单孔抽注水试验, 而对试验过程的监测也主要利用该含水层的单孔或者多个钻孔开展, 极少见涉及到多层含水系统的情况。 本论文选取华北平原中部咸淡水过渡带的多层含水

3、层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建立地下水位水质分层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分层分级联合抽水试验、 微水试验和示踪试验,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确定研究区多层含水系统水文地质参数, 为进一步开展华北平原中部咸淡水过渡带研究提供参数依据。1 实验区概况及试验安排1.1 试验区水文地质概况华北平原第四系含水组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含水组1112 :第I含水组,底界埋深 4060 m,含水层多为条带状分布,颗 粒细,层间无良好的隔水层,透水性较好;第n含水组底界埋深 一般120170 m,有较稳定的隔水层,水头有明显的承压性;第田含水组,底界埋深250350 m;第IV含水组,底界埋深350450 mo本文研究的多层含水

4、系统为第I含水组底部含水层,第I含水组与第n含水组之间所夹弱透水层及第n含水组顶部含水层(见图1)。其中,第I含水组底部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及亚砂土,矿化度较高,一般为咸水;第I含水组与第n含水组间弱透水层岩性为亚砂土、亚黏土和黏土互层,隔水性较差,上部为咸水,下部为淡水;第n含水组顶部含水层岩性为细砂、 亚砂土,矿化度较小,一般为淡水。1.2 地下水水位水质分层监测系统本次试验是在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新建立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分层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层监测系统位于研究区咸 淡水过渡带, 于 2011 年 6 月 -7 月在试验场新打四口钻井组成的, 四口新打钻井分别位于第I含水组底部含

5、水层( XK1)、第I含 水组第n含水组之间弱透水层(XK2、XK-3)及第n含水组顶部含 水层(XK4),其剖面及平面位置见图 1。1.3 分层分级联合现场试验多层含水系统分层分级抽水试验, 是以多层含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利用地下水水位水质分层监测系统, 对该系统中含水层及弱透水层分别进行抽水试验和微水试验, 观测各分层观测孔水位变化, 利用观测信息综合确定多层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 分层示踪试验是在多层含水系统分级系列抽水试验过程中, 于上部含水层投放示踪剂, 在下部含水层监测示踪剂浓度变化, 分析计 算各层弥散参数。本次分层分级联合现场试验的设计方案如下。在XK1井进行非稳定流定流量抽

6、水试验,抽水流量为7167L/min ,抽水时间为530 min ;待XK1及其他各井恢复到天然水 位后,在XK2及XK3并依次进行微水试验,观测时间分别为1 280 min和1 322 min 。试验过程均采用 DIVER三参数LTC (水位、 电导率、温度)探头及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待各井恢复到天然水位后,在XK1、XK2及XK3并分别投放罗丹明R荧光增白剂及荧光素钠三种示踪剂,而后对 XK4井进 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流量4892 L/min ,抽水时间为 5 468min。试验过程中采用 DIVER三参数LTC (水位、电导率、温度) 探头及人工观测记录试验过程中各井水位变化;GGUN

7、F野外用荧光光度计监测示踪剂浓度。2 抽水及微水试验求参数综合运用解析法及数值法确定多层含水系统的渗透系数, 储 水系数,弥散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2.1 解析法2.1.1 第I含水组底部含水层综合分析认为,第 I 含水组底部含水层抽水试验近似满足Theis 井流假设条件:等厚、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侧向无限延伸。 本次定流量抽水试验采用标准曲线对比法1 及基于 Thies公式的直线图解法 1 求解参数。 直线图解法1 求参过程如下:作出slgt直线,直线的斜率 m=05Q截距s0=207o由此 求得导水系数T=3777 m2/d,压力传导系数a=471xi04 m2/d , 渗透系数 K=75

8、5 m/d,弹性给水度 以e=802X 10-4。选取 XK1 井前期观测数据,利用Aquifer Test软件中的泰斯( Theis )分析进行求解,经将实测st 曲线与泰斯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可得 T=2212 m2/d, K=442 m/d ,以 e=438X 10-4,a=T/ 以 e=505X 105 m2/d。2.1.2 第I含水组与第n含水组之间弱透水层微水试验是利用某种方式引起井中水位瞬时变化, 通过观测 井中水位恢复过程估算井附近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综合分析认为, 弱透水层中微水试验近似满足Hvoslev 模型及 Cooper 模型的假设条件:均质、各向同性、无限延伸;水

9、流通过井孔时的水头损失可以忽略。 本次微水试验利用 Hvoslev 模型 7 解析式和基于 Cooper 模型的标准曲线对比法求参。Hvoslev 模型给出解析式 7 :Kr=r2cln ( Re/rw) 12BT0( 1)式中: Kr 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 rc 为钻孔套管半径; Re 为微水试验的影响半径; rw 为过滤管半径; B 为含水层厚度; T0为滞后时间,即当动水头Ht 与初始水头H0 的比值等于 0368 时所对应的时间。XK2 XK3井中微水试验数据处理所用参数取值见表 1。2.1.3 第n含水组顶部含水层合分析认为第n含水组顶部含水层抽水试验近似满足第一类越流系统假定条件:

10、均质、各向同性、无限延伸;弱透水层弹性储释水忽略不计; 主含水层抽水期间相邻含水层水头不变。 由抽水试验观测数据可知,抽水过程中有补给源对第n含水组底部含水层进行补给,结合XK2和XK3井观测数据,进一步可以推断出该含水层有越流补给。 本次定流量抽水试验采用基于第一类越流系统的 HantushJacob 公式的拐点法及标准曲线对比法求解参数。由抽水试验数据可知,XK4 井抽水过程中最大降深为2172 m,拐点处降深为最大降深的一半即为1086 mo根据第一类越流条件非稳定流拐点法原理1 ,在拐点处作出切线,斜率mi=1347,拐点处对应的 ti=45 min , f (r/B ) =23 si

11、/mi=1718 ,查表可得r/B=030 ,因此可得 T=0708 m2/d, a=157X 103 m2/d, K=0142m/d,以 e=453 X 1(-4 o选取 Aquifer Test 软件中的 HantushJacob 标准曲线进行配比,其拟合曲线见图3。经计算得,K=0157 m/d , T=0785 m2/d ,以 e=219 x 1(-3 , a=358 乂 102 m2/d。2.2 数值模拟识别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EFLO健立多层含水系统模型模图3XK4井实测数据与标准曲线拟合图Fig.3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andard curves and

12、observed values in the well XK4拟所进行的抽水试验, 根据分层观测孔观测数据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识别和校正。所建模型包括四层:把第I含水组其他含水层划为模型的第一层,第I含水组底部含水层为第二层,第I含水组与第II含水组之间弱透水层为第三层,第II含水组顶部含水层为第四层。模型的研究区域为以抽水井(XK4 井)为中心,半径为 1 km 均质、各向同性的圆形区域,采用井附近密集而向边界方向逐渐稀疏的不等间距网格剖分; 模拟计算起点为抽水试验开始时刻; 边界条件近似处理为定水头边界。 分别选用XK2、 XK4井观测数据进行拟合,经过识别和校正可得各层水文地质参数(见表2)

13、,含水层及弱透水层中观测孔数据拟合曲线见图4,含水层降深拟合误差在 2 m 之内的占 80 %以上,其降深拟合度大于 95 %;弱透水层降深拟合误差值在005 m 之内的占 80 %以上,其降深拟合度大于 90 %表 2 通过数值模拟拟合校正得出的各层参数Table 2The calibrated aquifer parameters obtained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层数 1 底界埋深/m1K/ (m di) 1KZ/ (m- di) 1T/ (m2d1) 1以el孔隙度第一层14015.78918.64 X 1041231.56018.40 X 10

14、310.20 第二层14514.32010.078121.60019.00 X 10310.18 第三层16516.91 X 10312.59 X 10510.13815.00 X 10610.07 第四层17010.92910.04314.64515.00 X 10410.21 图 4XK4井抽水时的计 算降深与观测降深对比曲线(XK2和XK4Fig.4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drawdownin the wells XK2 and XK4 when the well XK4 is pumping3 示踪试验求参数XK4井

15、抽水前在XK1、XK2及XK3井中分别投放罗丹明 B、荧 光增白剂及荧光素钠三种示踪剂。 由于本次是初次示踪试验, 为 了防止下层监测不到示踪剂, 示踪剂的投放量较大, 因此该试验可以看成一维稳定流动一维弥散问题。 各井示踪剂浓度变化见图5。图5XK3和XK4井中示踪剂浓度曲线图Fig.5Observed concentrations of thetracers inthe wells XK3 and XK4由图5可知,在示踪试验过程中,在XK3井中监测到XK2井 投放的荧光增白剂示踪剂;而在XK4井中也监测到XK2井投放的 荧光增白剂及XK3井投放的荧光素钠示踪剂。此外在XK2、XK3及XK4井中均监测到XK1井投放的罗丹明B (初次试验,仪器准 备不足,对罗丹明B取样监测,没有连续监测)。由此可知多层 含水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示踪剂通过一定途径进入下层含水层,结合抽水试验过程中 XK3井及XK4井水位及电导率的 观测可知, 有较大水头差的条件下多层含水系统中上层咸水有下移补给下层淡水的趋势。 近年来, 由于深层淡水不断开采导致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