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醇结合蛋白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554330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黄醇结合蛋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黄醇结合蛋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导读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 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 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 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 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

2、 的损害,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 疾病中的临床意义。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生理特性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 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 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 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便游离 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血压干扰

3、,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排量甚微(100M 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 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尿视黄醇结合 蛋白(RBP)、尿N-乙酰-8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但尿视 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项较NAG更敏感的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急性颅脑损 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检测结果提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检测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 损害较BUN、Scr敏感,可以更早的反应肾功

4、能损伤的情况。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 组肾病的阳性率与Urea、UA较为接近,明显高于Cr、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灵敏度好 于Cr,Urea易受饮食影响,而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果较为稳定。血液或尿液中的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功能指标应用于临床。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8 2-微球蛋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 范围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视黄醇 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增加更为明显。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明显 升高,

5、肾活检报告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提示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排泄量与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也有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 与正常人无差别,可能这些患者对近端小管功能影响不明显。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研究组中, 由于系膜组织增生程度的不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组间差异较大, 轻度增生患者治疗前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5)。经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明显减少的病理组,其尿蛋白亦明显减少,2 年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亦较低,经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无明显减少者,其 肾小管、肾间质的病理损

6、伤仍持续存在,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将增大,尿视黄醇结合蛋 白(RBP)持续性增高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过性尿视黄醇结 合蛋白(RBP)增高的患者(P0.01)。因缺氧所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引起几乎100%的缺 氧新生儿的肾小管功能受到损害。窒息可致肾脏缺氧缺血,使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 甚至死亡,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及间质性改变。试验研究表明出生后第3天窒息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重度 窒息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显着高于轻度窒息,说明窒息越重肾功能损害越明显。窒息 组生后第7天与第3天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随

7、着日龄增加缺 氧情况改善,及肾小管功能本身日渐完善,肾功能多能很快恢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和微白蛋白尿(MA)联合检测是常规肾功能检查又无明显改变时评价肾小球及近端肾小管功 能的指标。MA是指一般常规临床检查尚未发现蛋白尿时而尿中已出现的增加的白蛋白排泄 量(率),主要反映了肾小球机能障碍。早产儿的肾脏发育比足月正常儿更不成熟,新生儿 肾小管发育落后于肾小球,二者呈不平衡发育,随着生后日龄的增加其肾脏发育的成熟。有人将尿早产儿与足月正常儿做比较,结果显示MA的浓度在生后第1、4、7天均分别 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第14天降至正常足月儿范围;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的浓度

8、在整个新生儿期均分别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表明这种不平衡发育状态在生 后28天内持续存在。转铁蛋白(TRF)能自由通过滤膜,大量进入尿液,此时肾小球滤膜已 不是早期的静电屏障损伤而是滤膜小孔增大。尿液TRF开始升高,意味着肾小球滤膜开始损 伤。为了寻找糖尿病早期的肾损害指标,有人检测糖尿病患者尿中转铁蛋白(TRF)、视黄 醇结合蛋白和a 1微球蛋白(A1M)。结果表明尿蛋白定性阴性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出现较A1M早,而尿TRF较视 黄醇结合蛋白(RBP)出现更早,表明糖尿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较A1M能更早反映肾 小管的损伤;尿TR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不仅能反映

9、早期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而 且能反应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无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 白(RBP)升高较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更为显着,而糖尿病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血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较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更为显着,由此可同时检测尿视黄 醇结合蛋白(RBP)、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来判断部分肾脏疾病的类型和受损程度。在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血清肾功能相关性好,可以作为肾小球滤 过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但是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慢性肝病和营养性疾病中都可以 降低,临床应用中应加以考虑。3结论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10、)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灵敏度比Cr、BUN、NAG高, 而尿易受其它因素影响,8 2 -微球蛋白易受pH值影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果却较 为稳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操作方便、价格低廉,适合常规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不仅对肾脏损伤的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用于肾脏损坏的动态监测,与其他项目联 合检查能为肾脏损伤部位及程度提供更准确鉴别的诊断依据。N乙酰一p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介绍:N一乙酰一8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体液、血细胞的溶 酶体中,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溶酶体酶中的一种酸性水解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特别 丰富,是肾

11、小管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尿液中NAG的正常参考值范围18.5U/L.尿中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管损伤,见于:1,缺血 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等;2,肾移植排斥;3,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可水解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也能水解8-N-乙酰氨 基半乳糖苷。其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荧光光度法。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正常值:(1)对硝基酚比色法:血清NAG: 21.546.4U/L,尿液NAG呈正态分布,中位数为 9.13U/g肌酐,第95百分位数上限为16.10U/g肌酐。(2)荧光光度法:成

12、人血清 9.942.O7U/L。成人尿液 6.393.19U/L Cre。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临床意义:血、尿NAG活性测定对反映肾实质病变,尤其是急性损伤和活动期病变更敏感,主要用于早期肾损伤的监测和病情观察。(1)肾小管疾病:重金属(汞、铅、镉等)及药物性肾损伤、缺血、缺氧、失血、休克等 均可引起NAG活性增加。(2)肾病综合征:尿NAG常明显增加,缓解期下降,复发时迅速回升,故可作为临床 观察指征。肾小球肾炎急性期变化较大,但与肾小管损伤相比,变化幅度较小。(3)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急、慢性肾盂肾炎尿NAG上升,能与单纯性膀胱炎区别。 可用于早期上尿路感染的诊断。(4)肾移植排斥反

13、应的监测:肾移植排斥反应早期NAG即可升高,比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更敏感。(5)糖尿病肾痛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尿NAG升高,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优于尿白蛋 白及P2-微球蛋白。尿NAG1活性升高可作为肾脏损伤的一个极为灵敏的指标,它可预示肾脏活动病变、急性 肾衰、药物诱致肾毒损害和肾移植排异反应的时期诊断。尿N 一乙酰一8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8glucosaminase, NAG),是广泛 分布在哺乳动物身体各组织中,在人类,为泌尿系统所特有的酶。肾干冻切片发现NAG几 乎存在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溶体酶中,分子量约为14万,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酶,与粘多 糖类及糖蛋白代谢有关,酶的

14、活性最高值是在近曲小管(PCT),低值在小球(GF)、近 端小管垂直部(PR)、髓祥上升支(MAL)和皮质集合管(CCP),膀胱粘膜含量最低。 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测得少量NAG,但在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时,NAG活性显著升 高。尿中半乳糖苷酶(GAL)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酶,属溶酶体酶。以近曲 肾小管含量较多,正常人尿中含量很低,当肾组织尤其是肾小管损害时,尿中含量明显上升。 由于它富含于新生态溶酶体中,肾损伤后修复时,它又可升高,所以它又是肾损伤修复的标 志。如果GAL持续升高,则表明肾损伤处在修复过程中,说明愈后较好。另外,临床上以NAG / GAL比值评价肾损伤的程度和愈后,优于单测NAG和GAL。 GAL / NAG比值越小,说明肾损伤越严重,愈后越差,反之,比值越大则提示肾损伤轻微 或恢复。一般GAL / NAG比值:尿毒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炎肾炎恢复期。 动态观察NAG和GAL两者变化对肾疾患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 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