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赏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548842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古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上古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上古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古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古诗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上古诗四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一、【理解赏析填空】: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2、这首小令,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 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 和 达到了高度的统一。3、小令的前四句,共写了 、 、 、 、 、 、 、 、 、 十种事物,虽句句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 ”来写的,这就是古人说的:“凡景语,皆 语。”4、从整个构图看,小令前四句

2、 ,末一句写人。但 是主体, 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 的妙用。5、天净沙秋思。这首诗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 ,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 ”“ ”“ ”“ ”“ ”,是他眼中所见;“ ”是他的经行地;“ ”是他所骑;而“ ”正吹在他身上。6、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采用 的写法,渲染出 的气氛,真切地表现出 之情。二、【赏析训练题】1、谈谈你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理解?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请描绘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3、风瘦马。”所展现的情景。4、古人语“凡景语,皆情语。”作品中“景语”是怎样传达出“情语”的?5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观沧海 曹操一、【理解赏析填空】2、诗人登临碣石的目的是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 是诗的线索,以下由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 来表现 ,这写的是 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 字看出来的。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 。这两句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6、这首诗借景抒情,把 和 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写景 。前八句诗人观赏海景是实写。后四句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前面写实景是为后四句写虚景作衬托。7、观沧海中作者以 自比,通过写大海 的气概,来表现诗人自 己 和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把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展现得淋漓尽致。8、写景十句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几句描写 ,动静结合,静写 ,显示 ;动写 、 ,显示大海的 。二、【赏析训练题】1、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含义。(赏析)2、用自己语言描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几句诗所展示的大海景象。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5、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 , ; , 。”一句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海的气势磅礴,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浪漫的意境,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2、观沧海中曹操将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来含蓄地抒发热爱祖国、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 。次北固山下 王湾一、【理解赏析填空】1这首诗,是写乡愁 的。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的情怀。因为它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2、“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即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 ”“

6、绿水”两个词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3、首联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 ”之大景的神韵。5、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且为下文“江春”一语作铺垫;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有“以小景传大景之神”。6、“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中“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指旧的躯体中孕育了新的生命;“入”是说新鲜的春天提前闯入旧的一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

7、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情趣的透露出自然的理趣,二、【赏析训练题】1、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画面: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之上。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画面: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在旧年将尽未尽之际,春天的气息已来到江上。哲理: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时光易逝,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三、【理解性默写】1、本诗中写景极为传神(有“小景传大景”之神)的一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次北

8、固山下中表现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诗中表达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的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钱塘湖春行一、【理解赏析填空】:1、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3、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9、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赏析颔联)4、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5、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赏析尾联)6、诗中能体现早春时节的突出特征的景物有“水面初平”,“ 早莺”,“ 新燕”,“ 浅草”,“ 乱花”。7、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二、【赏析训练题】1、展开

10、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描写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11、衔泥筑巢,这样的初春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这两句诗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5、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的妙处。“争”字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争着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的特点。 三、【理解性默写】1、总写西湖山光水色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通过动物来写西湖早春景色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通过植物来写西湖早春景色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直接抒发诗人对西湖喜爱之情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写诗人游西湖时主观感受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