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546245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摘要: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指的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以上 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的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的进 出口。长三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 界最大城市之一,种种这些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国经济中占 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由于山川、湖泊与江海等自 然环境框架的不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性。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自然环境框架 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一、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加上适 宜的自

2、然气候,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城市群,地形、河流与湖泊等 自然因素为这些城市的发展规定了自然的环境框架。首先是浙江的山区,浙江山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浙江山区大致分为浙东沿海山区、浙中北丘陵 盆地山区和浙西内陆山区三个部分。浙东沿海山区具有充分的山海资 源组合优势,再加上濒临海洋的区位优势,带动了这带地区临港产业、 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业和山海旅游业等陆海融合 产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山区资源和便利的海上交通。 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则利用了当地独特的丘陵盆地地貌,充分的发挥 了低丘缓坡的资源优势,集中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种植产业。而浙西 内陆

3、山区则主要立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养生旅游 业与绿色农业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太湖流域地区,由于这些地 区以湿地、大面积的陆地为主,太湖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其流 域面积大,地势比较平坦,主要是河流的冲击平原,所以土壤比较肥 沃,因此在早期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人类居住。然后就是一些沿江、沿湾和沿海的一些城市群。沿江发展带,充 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 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 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 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

4、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 成部分。沿湾发展带,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 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建成分 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 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沿海发展带,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 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 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 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但由于海岸 的蜿蜒曲折的自然状况,是的一些沿海城市的分布并不那么集中,出 现了断裂的现象,比如从盐城往南直到上海是断裂的。最后一些面积比较小、不具备商业价

5、值的一些河流湖泊都被作 为城市的绿地规划,形成规模较小的旅游景点,再加上这些绿地在地 理上分布的零零散散,呈现出点状的分布,对于绿化城市也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经济全球 化的进程,使得各个地区不得不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便利的水上 交通加上高速铁路的发展推动力这一进程,长三角各城市地理邻接、 文化同源、交流密切、语言习俗相近、经济相融,具有一体化的良好 基础。近年来,各城市在经济往来、设施共建、平台共享等方面不断 地推进一体化进程,政府间的合作日趋密切,民营资本往来更加频繁, 使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密切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 业链。二、

6、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框架的现状由于长三角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 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 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 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 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但在经济迅速 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迅速的增长,密集的人口压力与一些工商业的发 展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无论是以大面积农业种植为主的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和太湖流 域地区,还是那些呈带状分布的沿海沿江城市,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 据,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长江下游段、钱塘江某些

7、河段等水体都受 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太湖最为严重。2007年爆发的无锡饮用水 危机仅仅是水污染严峻形势的一个缩影。地下水取用和污染造成的环 境问题同样突出。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形 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破坏了区域性地下水采补平衡,危及地 下水的可持续利用。长三角地区的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江苏南部、 上海和整个浙江都是酸雨的重污染区。此外,区域生态环境亦不容乐 观。在城市快速扩张进程中,大量生态用地被挤占,许多生物的栖息 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资源严重衰退。长三角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问题和水资源问题,长三角良 好的区位优势与肥沃的土地,再加上经济的迅猛发展

8、,使得其成为大 量人口的聚集地,密集的人口压力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土地 问题。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后备的不足,人口的增长使得长三 角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大 量过度的乱垦滥伐开辟新的农业用地,导致了一系列土地荒漠化、水 土流失、土地产出比较低等一系列的土地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工厂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过分忽视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工厂的废水、废气不经处理就 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有些甚至带来 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再加上工厂不节制的大量用水和人们日常用水的 浪费,酸雨问题、土地和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

9、问题等等都接踵而 至,直接考验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三、解决长三角自然环境问题的措施1. 各城市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的合作,坚持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的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走新型化的工业道路,使用高效清洁能源,拒绝走“先污 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构建出一套区域资源环境的安全科技保障体 系。2. 发挥好政府的真正作用,积极推进制度环境建设,完善长三角 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协调产业布局与规划,做好产 业群的整合提升工作,建立起跨地区的各类市场规则体系,消除行政 壁垒,促进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开放,促进区域内法规政策的一体化, 实现各种要素在区

10、域内的无差别流动,从制度上保证长三角地区的高 效协调可持续发展。3. 环境的破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个人, 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节约环保意识,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 滴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结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部沿 海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框架的优势,无论从自然资源方面还是后发展的工业方面都 无法容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城市应该利用自己独特 的区位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坚持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经济环境两手抓,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5).2 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对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J.长三角发展研究,2008,(5).3 王颖,王腊春,王栋.长江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发展变化规 律与永续利用之对策研究.水资源保护,2003, (6).4 朱大奎.长江三角洲的特征与当前主要任务研究.长江三角洲 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