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失语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54415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中风失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

2、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 中风 失语 头针 舌针 体针 综合应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

3、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 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 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1 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

4、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2 辨证论治中风失语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 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不失语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

5、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所以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更具显著疗效。现就以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舌针疗法三方面阐述针灸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的应用。2.1 舌针疗法 2.1.1 纯舌针疗法 盂凡秀1等认为舌针不仅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脏腑经络,起到疏通经气 、调整气血的目的,而 且有利于濡养舌体 ,增强舌的活动功能。同时可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生理功能,从而改变“内结血淤”病理状态。故临床上常将舌针作为治疗中风失 语的主要疗法之一。李湘力等2将60例中风后失语的患者 随机分成了治疗组 、对照组。其 中治疗组应用

6、舌三针疗法, 取上廉泉、左旁廉泉 、右旁廉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经治疗后统计分析娃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6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333,两组的差 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滋平等3将62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和体针组 ,观察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 及脑血流灌注情况 ,结果显示 :舌针与体针均能很好的恢复 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脑 血流灌注(对比治疗前P001),舌针组与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 、6667,经比较二者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叶晓翔4应用舌体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 l5例,在舌体刺 3针,第 1针沿 舌体横刺 、第2针

7、在瘫侧舌尖部呈 15。向舌根部进针,第 3针 在舌尖向舌根直刺达舌根部,3针均用泻法不留针,疔后结果显示显效 l3例(87),好转 2例(13)。2.1.2 舌针为主疗法 舌针为主配合其他疗法郭翠萍5认为中风失语多是由患者平素心 、肝、肾、脾等脏腑阴阳失调产生风 、痰、火、气 、血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故取用舌针的心穴(位于舌面尖部 ,顶尖后 5分)、肝穴(位于舌面后 13处,边缘向内5分)、脾穴(位于舌面中央处旁左右分开 4分)、肾穴(位于舌面叶J央后 3分,外开4分)、聚泉(位于舌面中央)、金津、玉液、中矩(舌上举舌根底与牙齿龈交界处),配合体针辨证循经取穴(如肩偶 、膈会 、曲池、外关、合

8、谷等)治疗中风失语症 56例,经25个疗程的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 34例(607)、无效 11例(196)、有效 8例(143)、无效 3例(54),总有效率为 946。李滋平等6将7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O例。治疗组以舌针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疗法:舌针取心穴 、脾穴、肾穴,用 1-1.5寸毫针 ,进针0.1-0.2寸,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 l2次,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接着在双侧风池 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每穴1 mL。对照组用单纯体针疗法,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双侧风池、双侧内关 、双侧通里。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经 2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治愈l0例、显效14

9、例进步12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进步l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 60,二者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同时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张小英7对 44例确诊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舌针(上廉泉、海泉 、金津、玉液)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30d后,观察疗效显示:痊愈 l4例(318),显效 18例(409),有效9例(204),无效 3例(68),总有效率为932 ,说明舌针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米建平等8将8

10、4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8例,治疗组 以舌针配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 ,治疗 3个疗程后的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观,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0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84,两组的差异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故得出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的结论。 2.2 头针疗法2.2.1 纯头针疗法 单纯应用头针疗法 头针可以反射性增加皮质的血流量,改善皮质缺氧状态,促进皮质功能的恢复。孙铭9运用头皮针语言区治疗中风

11、失语 100例 ,取头皮针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晕听区,用毫针沿皮分三段刺人帽状腱膜下,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再配合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每日针刺次,10次为 1个疗程,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痊愈5l例 (51)、显效 16例 (16)、有效 l4例(14)、无效 19例(19),总有效率为 81;并且对比各型失语症的疗效显示,头皮针治疗中风失语对于感觉性失语总有效率为9167,而对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为 7826,二者的差异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江钢辉等10认为通过针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促进了病变部位侧枝循环的建立和皮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通路 ,

12、即可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故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 ,临床疗效观察显 示:恢复5例(1667),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 2.2.2 头针为主疗法 王素霞等11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50例为治疗组,对比常规针刺治疗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取头针语言三区从耳尖直上1.5cm处沿皮向后水平透刺4 cm,快速捻转2 min,以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然后接 C6805电针仪,留针30 min;配合通里、太溪穴常规针刺。对照组取廉泉、哑门、通里、百会 、太溪穴。经2个疗程的治

13、疗后观察疗效显示:治疗组痊愈l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l2例,总有效率为70。二者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安亮等12取舌根三针、头针言语一 区、二 区、三 区,配合体针肩髑、曲池、外关 、合谷、梁丘、足三里、太冲等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O例,经5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患者的语言障碍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2.3 体针疗法 2.3.1 纯体针疗法 石学敏院士13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改善血液凝固性、粘滞性,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三高”状态,降低血流阻力,

14、增加脑循环灌注,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以改善,促使丧失或减弱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目的。李隽14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取用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先在双侧内关穴进针0.5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 min,然后针刺人中穴,向中方向斜刺0.3寸,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成45。斜刺,进针115寸,施以体补法,以下肢抽动 3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进针1.5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进针1.52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致喉头有酸重感为度;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

15、血,出血12 mL,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显示:显效6例、有效l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魏凤英15”根据“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的中医理论,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及肾经的原穴太溪,配合上廉泉、足三里治疗中风失语36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痊愈28例(78)、好转8例(22),总有效率为100。崔金才16认为语言与心、脑、肾的联系最为密切:心主神志而开窍于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充盈则语言正常;肾藏精,足少阴之经脉系于舌本,故取用风池、通里、金津、玉液为主穴,并循证配伍其他穴位,疗后效果显示:基本痊愈2O例(3175)、显效22例(3472)、进步l4例(2222)、无效7例(1111),总有效率为8889。2.3.2 体针为主疗法 马达等17将6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O例,分别采用针刺加康复疗法和单纯康复疗法,治疗20 d后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 、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O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