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542989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林纾林纾( 18521924 年)近代、。闽县(今)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文及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 (1882 年) 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 1900 年),在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所推重,名益着,因任讲席。后,入北洋军人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光绪八年 (一八八二) 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继而浓厚近。

2、偶涉,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着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 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 岁至 20 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 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 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

3、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 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 一时纸贵 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着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

4、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 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 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 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着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着的恨缕情丝,西班牙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着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着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

5、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 译才并世数严林 的佳话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 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妖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

6、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的古文论,以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盖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

7、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着,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瑞士、日本和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着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林纾自幼嗜书如

8、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 13 岁至 20 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

9、来且丰硕的着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 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 40 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 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

10、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作家狄更斯着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着的恨缕情丝,西班牙的魔侠传,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着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着的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戊戌维新前,林纾在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 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 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后更有发

11、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的为国牺牲。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 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 , 惟所恋恋者故君耳 。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相继离开,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 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 , 义法 , 概置弗讲 (与姚永概书)为桐城派。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 , 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

12、守转到反对 五四 新文学运动。林纾有畏庐诗存 ,却删去了 。他自称 吾诗七律专学东坡 ()、简斋();七绝学 ( 姜夔 ) 、 ( 沈周 ) ,参以荆公 ();五古学韩 (愈);其论事之诗则学杜 (甫)(林畏庐先生手札)。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批评赠诗称赞他的译着,而不谈他的古文是 舍本逐末 (同前)。他自言在京与论史记为文之用心,深得首肯。又推重吴汝纶评点史记 发神枢鬼藏之秘 (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序)。又称吴始见其文,赞曰: 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 (赠马通伯先生序 )他标榜桐城派,其实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像冷红生传 、苍霞精舍后轩记、赵聋子小传,都善于叙事抒情,写得生动而有感情

13、,或杂以诙谐,能感动人,不像桐城派文的谨严而较。他的畏庐文集,于闲漫细琐之处,曲曲传情,与归有光文相近。他自己也说: 六百年中,震川(归有光)外无一人敢当我者。 (林畏庐先生手札)晚年名高,好自矜张。或伤于蹇涩,不复如初集之清劲婉媚了。其实林纾的成就还在他的 ,他的诗文和画,都为译着所掩。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 180余种。介绍有、英国、法国、俄国、希腊、日本、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

14、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中等。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 种;其次为英国,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 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着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 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 种,玉楼花劫等2 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 种,的凯撒遗事等 4种,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 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 种,希腊伊索的,挪威的 梅孽 ,瑞士威斯的 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 魔侠传 ,英国的鲁滨孙飘流记 ,的洞冥记 ,的海外轩渠录 ,的新天方夜谭 ,的吟边燕语,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的黑奴吁天录,法国的哀吹录,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着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着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