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叙事技巧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541788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的叙事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记叙文的叙事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的叙事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的叙事技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叙事技巧一、交代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可直接交代年月日,也可通过自然景物特征间接交代。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 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 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而,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 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 不是

2、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 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将它们间接表示 出来。如 “鸡喔喔叫了起来 ”,就是指天将亮了;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指的是傍晚,等 等。二、人称运用1. 第一人称,用“我”或“我们”表示。运用第一人称,作者要以事件中的人物身份出现, 并以当事者的口吻来叙述。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内心活动, 面对面地向读 者讲述亲身经历,显得自然亲切,达到真实感人的目的。2. 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 。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 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3. 第三人称,用“他(她) ”或“他

3、们(她们) ”表示,指事或物,可用“它”或“它们” 表明。用第三人称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以旁 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向读者叙述他人的经历和事件整个过程。三、人称变换记事过程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增强感染力,便于叙述和抒情, 可以采用多种人称交替使 用的办法。如有你真好 ,开头你用“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交代事件,结尾为了抒情, 你转回第一人称,写道:啊!朋友,有你真好!四、一文一事1、审题2、选好题材,确定要写一件什么样的事来表现主题。3、认真组材。五、一文几事 按时间顺序叙事。如无声的爱 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叙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还会再开吗 在结构上可

4、按“总 分 总”的方式。六、顺叙 按照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七、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 然后再按时间的先后秩序叙述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 采取 倒叙方法,先把结果说出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八、插叙 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一段话,交代一些必要的情况,再接着前面写下去,就叫插叙。它 的好处是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羚羊木雕中插入“我”和万芳的友情片段。九、彩桥过渡巧妙设置过渡句或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1、要能起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效果。2、要能含而不露地蓄势,增强表达效果。3、过渡要自然。4、过渡应揭示主题。或点

5、中题旨,或是点明了上下段的中心意思。十、有详有略十一、有总有分叙事类文章中, 总是用一句话概括出基本内容, 其余部分则紧紧围绕这一句话多层次多 角度来叙事。总写概括,分写使文章生动具体。形式有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十二、巧设伏笔 前面稍微提到某个细节,却不直接交代是怎么回事,到后面的段落或结尾再交代。十三、制造悬念十四、一波三折 整件事的正常发展中不断出现插曲,发生变故,变得曲折。好处:达到“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引人入胜,感染读者。如三顾茅庐 三打白骨精 三打 祝家庄十五、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注意写景和抒情要紧密结合,做到: 要用优美

6、的语言写好景物,这时抒情的基础。写景要动心动情,不动情就不会感人。十六、夹叙夹议 在讲述事情的时候边以精炼的语言穿插议论来点明题旨揭示中心的方法叫夹叙夹议。就是一边讲述这件事情一边加入你的意见,你的看法 叙事为主,议论要适当。议论要适时、适量。 在哪里插入议论的句子才合适要考量一下,只需用点睛之笔,字少意深,点到为止。 十七、托物言志,象征喻理。将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 要从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品格, 寄托作者的情感。 或选准物, 寓以深刻的思想,表明作者的心志。如“行道树”象征了“默默奉献的人” 。 十八、含而不露文章的情节太直露会显得没有水平、一般主张含蓄,造成情节交错变化、曲折含蓄。所 以在叙事时应该有收有放,有时引而不发,有时又滔滔不绝, 这样才能出现抑扬顿挫, 不使 读者乏味,感到单调。十九、先抑后扬“抑”就是压下去,含有批评之意。 “扬”就是扬起,即赞扬。 要写好情感变化过程。注意“抑”要恰如其分,掌握好分寸。批评的分量要少,表扬笔墨要多,这样才能衬托出优 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