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540623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目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目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目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目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送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目送选自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儿子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的离合的落寞、无奈以及豁达。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亲情话题已不陌生,从朱自清的背影到林莉的小巷深处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再到莫怀戚的散步无不彰显亲情的细腻与温情。对于散文这一题材八年级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有一定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由于借班上课,师生间十分陌生,会产生一定的好气感和距离感。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及深刻的哲理,

2、.体会作者平淡而深刻的语言。说明: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文笔非常细腻,情感深沉。每一句话犹如深入心房的硬物,映入你眼帘时,总会触发一阵阵的颤痛。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深涩如不用心品味很难读懂。文章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切入点很小,很普通,然而作者透过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小镜头,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笔触之精致、思想之深邃,令人叹服。通过叙说记忆中六次目送的情景,作者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自己对亲情、对人生的体悟。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及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平淡而深刻的语言说明: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

3、求中,一个重要的考点是对重点句段的把握。表面上考核的是学生对字词句的品析能力,其实考核的是对作品创作水平的评价与鉴赏能力。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会有不少神来之笔。或精妙的遣词造句,或独到的思想见解,或生动的情景描绘,或别具心裁的立意与布局。完整准确地把握这类句段,是一个人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目送除了思想深邃外,文字非常优美。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情景,一段段如珠如玉的美文,轻言低诉,精妙绝伦。教学过程一、 导入龙应台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

4、,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人生最珍贵的亲情,她为什么会如此解读,让我们一起欣赏作家龙应台的目送。说明:用文章的原句导入课文,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二、 走进文本,寻找“目送”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写目送的语句。说说本文共写了几次目送?完成下面表格我地点目送对象时间“我” 1.校门目送儿子上小学 2.安检门出国交流 3.窗口 (公车门)上大学 4.大学侧门父亲年老 5.自动玻璃门生病 6.火葬场的炉门去世说明:整体把握是我们正确解读作者写作思想的关键,也是阅读理解思维模型的起点。三、 深入文本,感悟“目送”1、文章所写的6次目送都跟一个字有关,而且这个字在每一次目送中都提

5、到了,你能把这个字找出来吗?明确:门。2、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门”字,我想应该是有深意的。那么,我、华安、父亲和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发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门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种隐喻。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华安之间有一扇门?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请学生重点注意以下语句:1) 那时的儿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地回头。 这个时候的儿子对我是一种什么态度?(依赖)2) “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上中学的儿子对我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厌烦)3) 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

6、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上了大学的儿子对我还是很厌烦吗?(不理)4、从依赖到厌烦再到不理我,儿子的变化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明确:落寞。 教师板书。5、前文通过描述我三次目送儿子的经历及儿子的态度,了解了我的落寞,那么我三次目送父亲是不是也有一种落寞之情呢?我和父亲之间难道也有一扇门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深意。1) 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爸爸为什么觉得很对不起?)2)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总是”怎么理解?)

7、3) 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言下之意是什么?) 6、那么这个时候的龙应台,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的孤独?让我们来看一段作者的介绍。龙应台: 女,祖籍湖南衡山,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1982年获得肯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83年回台湾,任“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销售一空,诗人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野火集出版,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

8、儿;1999-2003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8年7月目送出版. 2003年,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文化界要求她留任的呼声也很高,但龙应台却坚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那时我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个人生活。”龙应台说,突然感觉,“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7、作者的这种感慨在文中有所体现,你能找到这段话吗?把它读出来。大屏幕展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

9、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师问:怎样理解两个“慢慢地”?明确:表面指领悟的时间漫长,更是指领悟的过程艰难而痛苦。 再问:这个段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要重复?明确:推开那扇存在于亲人之间的门,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尽管我们追不上,但是我们必须要追。四、小结 人生的道路上,朋友或者亲人之间,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误解隔阂。如果我们不多一些沟通和包容,这扇大门将永远关闭着,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开那扇门,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与寂寞。五、布置作业 你和父母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小事,请同学写一个片段。板书设计: 目 送华安 龙应台 父亲 落 寞 目送教案授课教师:陈小敏目

10、送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让学生领会善待亲人、珍视亲情的主题。重难点通过分析我与华安和我与父亲之间的隔阂,让学生领会善待亲人、珍视亲情的重要性。教学工具多 媒 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龙应台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人生最珍贵的亲情,她为什么会如此解读,让我们一起欣赏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写了几次目送?2给这几次目送分个类三、探

11、究学习本文所写的6次目送都跟一个字有关,而且这个字多次提到了,你能把这个字找出来吗?【过渡】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门”字,我想应该是有深意的。那么,我、华安、父亲和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发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插入:我们不断的打开一扇门又关上另一扇门我们大多数时间会迷失在门的迷宫里有时候,门敞开着,高叫着你进来吧!你却不敢跨入半步有时候,门紧闭着,你穷尽一生的力气去敲门依旧紧闭我们在太多的时候总是紧闭自己我们彼此猜疑着对方门里的东西我们这一辈子都会走过生的门还有死的门我们其实只是在这两扇门的中间逗留四、品位语言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华安之间有一扇门?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幻灯片展示)

12、这个时候的儿子对我是一种什么态度?上中学的儿子对我又是一种什么态度?上了大学的儿子对我还是很厌烦吗?从依赖到厌烦再到不理我,儿子的变化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过渡:前文通过描述我三次目送儿子的经历及儿子的态度,了解了我的落寞,那么我三次目送父亲是不是也有一种落寞之情呢?我和父亲之间难道也有一扇门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深意。(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后半部分)过渡:那么这个时候的龙应台,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的孤独?让我们来看一段作者的介绍。龙应台: 女,祖籍湖南衡山,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1982年获得肯

13、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83年回台湾,任“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2003年,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文化界要求她留任的呼声也很高,但龙应台却坚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那时我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个人生活。”龙应台说,突然感觉,“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作者的这种感慨在文中有所体现,你能找到这段话吗?把它读出来。怎样理解两个“慢慢地”?这个段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要重复?五、小结 人生的道路上,朋友或者亲人之间,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误解隔阂。如果我们不多一些沟通和包容,这扇大门将永远关闭着,

14、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开那扇门,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与寂寞。 学生伴着林海的琵琶语,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你和父母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小事,请同学写一个片段。板书设计: 目 送 龙应台华安 “我” 父亲 落 寞用文章的原句导入课文,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6次目送后明确:a我在维多利亚校门口目送华安上小学;b我在机场检票门口目送华安去美国读中学;c我在楼上窗口目送华安坐公交上大学;d我在单位侧门口目送父亲离开;e我在医院玻璃门口目送父亲进病房;f我在火葬场炉门外目送父亲进棺木。学生思考,明确:前三次是目送儿子,后三次是目送父亲。学生思考后明确: 门学生参考教师出示的诗,讨论。明确:门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种隐喻。学生齐读课文19段,讨论。明确:1.那时的儿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地回头。 (依赖)2.“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厌烦)3.即使是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