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538351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 高凤霞 沧州市第13中学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事件 教学问题 中国教育界提倡反思教学已经多少年了,有多少教师真正具有反思力?教师到底该如何反思?华老师的文章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见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至少显示出教学反思的两个秘密:第一,反思的起点是回顾“事件”,反思的目的是“寻找另外的办法”;第二,无论回顾“事件”,还是“寻找另外的办法”,反思总是以“学习”为前提。一、如何“反思”。 1、回顾教学“事件”。 从华老师的文章看来,教师的反思总是意味着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某些教学“事件”。察觉出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这是所有反思的起点。若没

2、有教学“事件”,也就没有了反思的凭据和价值。好端端的日子,教师有什么反思的必要?并非教师的每节课都会发生“事件”,这是一个事实。由此看来,教师并不需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去折腾自己。但是,当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些“事件”或问题时,教师的反思就成为一种需要。困难在于,当教师在教学中发生了事件或出现了问题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很多教师之所以反思无力,实际上是因为缺乏教学事件意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国外有些学校想提出一个办法:用录像机将整个课堂教学录制下来,以便下课之后主讲的老师或者其他教师回头“观看”教学过程。有人称之为“微格教学”。其实也只是使某些看起来比较微

3、小的教学“事件”暂时定格和停留。“小事件”被定格和停留之后,人们往往能够从中看出”大问题“。 2、寻找“更好的办法”。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用华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醒自己的过程:除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方式之外,还没更好的办法吗?反思的结果总是:并不是“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甚至别样“更行”。表面上看,华老师的寻找过程显示为“再实践”与“感悟”,实际上,这种“再实践”与“感悟”更多地源自一种“学习”的积累与体验。教师“学习”的状态,将形成教师发现事件和寻找办法的眼光。二、如何“学习”。 “教师学习”是

4、“教师反思”的基本前提。教师学什么?至少,从华老师的这篇文章来看,论语、中庸、等经典名著,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皆为阅读的形态;“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师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 1、读“书”。 对有些教师来说,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对另一些教师来说,他们也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适合阅读的书或者文章。于是,有人建议教师阅读“经典”。教师真的适合阅读经典吗? 杜威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的文章,以下同),罗素的我为何而生,算不算是经典性教育散文?厄尔曼的青春、培根的论读书,能算是经典性教育散文吗?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否应该作为经典教育散文向

5、教师推荐?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能否算经典散文?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是否也应该去读一读?最近十几年来曾在中国教育界被广泛阅读和争议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做教师的22条军规,算不算经典教育散文?张文质的保卫童年,肖川的什么是良好的教育、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是不是也可以一读?这样至少老师们不至于在阅读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育论文之后,竟以为教育学不过是喋喋不休地重复一些正确的废话。 2、读“图”。 经久不衰的学习方式当然是读书,但时代的变化使读书年代逐步转化为读图年代。于是,读图成为教师新的学习方式。学校可以邀请校内骨干教师或校外专家给教师开设系列

6、讲座,比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读书建议,等等。讲座虽然向来被认为是“听”(“听讲座”)的活动,但实际是上是一种观看的形式。正如听课的真实形态是“观课”。 “听报告”虽然是“老式”的培训方式,但可以在“报告”中穿插切合实际生活的“案例”和“故事”,尽可能地让这些“报告”的方式接近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 3、读“人”。 读书和读图虽然重要,但总有一些人既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读“图”,却能像那些读书、读图的人那样充满智慧,甚至更加智慧。这是怎么回事?很简单,这些人依然在“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同于读“书”和读“图”,他们在读“人”。阅读人,观察人,这是在读书和读图之外

7、的第三种学习方式。对中小学教师业说,读“人”实际上是观察周围的同事,从周围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但教师读的对象除了周围的人群之外,最好经由“传记”的阅读而理解孔子、老子、杜威、罗素、鲁迅、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这是读“人”的另一种视界。 小学老师很忙,有些老师负担很重、很累。教师若不读书,不学习,教师本人可以列举出一大堆的理由。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这些理由都是事实。教师学习或教师阅读是艰难的。凡进入了中小学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其中的艰难。可是,惟其艰难,才显高贵。只有那些真正保持了“阅读”或“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反思”或“研究”的状态。也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的反思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无论是“反思”,还是“学习”,教师最好在反思或学习之后,有所记录:可以多写一些“反思日记”或“学习日记”。前者可以称为“做后感”,如华教师的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后者可以称为“读后感”。对教师来说,“反思日记”或者“学习日记”,很可能比教师模仿专业研究者的风格撰写的“教育论文”更有意义。参考文献:杨润勇 王颖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