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527669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12一、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 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A. 一般群体B. 正式群体 VC. 非正式群体D. 特殊群体解析:正式群体是由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 级、小组、少先队符合上述的特征,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2. 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A. 松散群体B. 联合群体C. 集体 VD. 正式群体解析: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成员的集体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3.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

2、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 联合群体B. 正式群体C. 松散群体D. 非正式群体 V解析: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 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4. 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A. 联合群体B. 正式群体C. 松散群体D. 非正式群体 V解析: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非正式群体的范畴,小集团是在学生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 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没有特定的目标。5.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这就是。A. 集体观念B. 从众 VC. 服从大局D. 集体凝聚解析: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 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6. 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A. 社会助长 VB. 社会消退C. 社会惰化D. 社会干扰解析: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7. 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够满足

4、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 及时解决问题C. 增强信息的沟通D. 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V解析: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 其消极作用包括: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因此,D项“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是非 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之一。8. 在人际交往的,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A. 定向阶段B. 情感探索阶段C. 感情交流阶段 VD. 稳定交往阶段解析: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其中,感情交流阶段的特点是:双 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巳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

5、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9. 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A. 集体目标B. 集体舆论 VC. 集体凝聚力D. 集体规范解析: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 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10. 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B. 提高集体整合水平C. 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D. 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V解析: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增强全体成员行动一致性,提高集体整合 水平;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为他们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言行提供判断标准;约束和纠正偏离

6、集体规范的行 为。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要求集体成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限制了创造性意见的提出,遏制了成员的 积极性。二、填空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1. 1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 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解析:群体12. 1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解析:社会助长13. 1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解析:社会惰化14. 1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

7、大的冒险 性。解析:冒险转移15.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1、 2、3以及4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解析:知觉;判断;信仰;行为16.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1的行 为。解析:类似17. 感染的产生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发出者的1以及被感染者的2水平。解析:相似性;自我意识18. 班集体的类型有:1、2、3。解析: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19. 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1和2的作用。解析:评价监督;行为引导20. 1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

8、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解析:集体凝聚力21. 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1;从静态的角度说,人 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巳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2。解析: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人际关系22.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 1、2、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 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解析: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23. 模仿有两种,一种是1,一种是2。解析:有意识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24. 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

9、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1。解析:内驱力25. 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1和2。解析: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30.00)26. 简述研究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的意义。解析: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有组织的交往系统进行活动的正式结构;另一 种方式则是学生通过自发活动而形成的非正式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学校群体心理在 学生个人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显著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群体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社会化的目的不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而且还要以这种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

10、值准则。大学通过群体活动有两项任务:一项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 会、学校群体对他们的期望和履行这些行为规范的条件;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与具备群 体期望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指导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活动目的的社会性水平,获得 大学阶段所必需的社会性。(2)群体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在群体成员的互相交往中发展个性的,交往能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品质,从别人的行为表现做出比 较与评价,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并从这个群体汲取活动的价值定向、理想 和兴趣,这个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参照群体。当个人把自己的行为用参照群体(如班级、小组、社团等) 的观

11、点与价值取向加以比较与检验时,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标准,由此就可以按意义的重要程 度,定出一个个性发展的标准数列。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师的工作既要与个别学生接触,还要与不同的群体接触,并按照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偶然结合在一 起的具有不同动机的学生和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健全地组织起来,使分散的个人与小组围绕着班的共同目 标活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分析班级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使各方面的力量互相补充,维持 班集体方向的一致。如果个别学生或小组与班集体不一致,那就要设法协调群体内的正式与非正式领导者 之间的关系,消除矛盾,维护群体内部结构和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这就需

12、要采取各种措施影响与控制群体 心理。27. 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解析:(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与机制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 的提高。 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 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起社会促 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 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 造成社会干扰作用。社

13、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 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 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致。(2) 社会惰化及其机制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 偏少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相应地下降。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 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

14、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 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 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28. 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 解析:(1)群体思维的涵义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 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而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 群体思维现象。其表现可概括为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刻板思维、从众压力、 自我压抑、统一错觉、思想警卫等。(2)群体思维的防止群

15、体思维有时会给群体的行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防止群体思维可以从下面的具体措施来考虑: 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 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应该制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经常将群体分为小组,让他们分组提出建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手群体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形成预备的决定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 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见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回群体。 用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29. 简述从众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 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其意义和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 从众的意义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