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52740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耕文化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我市属丘陵山区,幅员面积 1.6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11.2 万,属国家级贫困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在外出务工队伍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务工人员的 85% 左右,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随着拆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一到周五都生活在学校, 孩子们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 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 如何高效利用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建构其精神家园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我市学校也曾以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作了一些探索,如苍溪唤马的小学剪纸、 李家小学的舞狮, 朝天区

2、麻柳小学的刺绣、 朝天小学的走进古栈道明月峡校本课程开发等。 这些校本课程开发或追溯于当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或聚焦于古老的传统技艺、 优美的风景名胜, 涂抹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些以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为使留守儿童走进自然, 感悟生命、 表达自我情感,传承乡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之中羊木农耕文化园更是犹如一朵奇葩,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朝天区羊木镇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 位于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的一块冲击平原上,据统计 2013 年秋季全校共有学生 947 人,“留守儿童”就有619 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生有 282 人,单亲(父母有一方出门打工)的学生有 337人,近年来,“留守儿童”不

3、断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生活单调乏味,如果让他们用大量课余时间一味重复所学文化知识, 他们会乏味厌学。 如果不加节制地让他们肆意玩耍, 作为教育者是对他们一种放任, 是对教育的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 由于羊木镇小学是一所异址迁建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较大,这为创建农耕文化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处川陕交界处,北有秦岭、东有嘉陵江的羊木,古代由于高山深谷阻隔,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明朝成化年间,孙、熊、王三大姓始祖先后来羊木镇新塘村定居, 迫于生计, 他们分别在外地请来陶匠, 在自己经营的土地内打圆柱形窑一口,并就地取土,烧制土陶制品销售,为使制陶技术后继有人,他们又让自己的子嗣拜外地

4、师傅学艺。明朝弘治年间,熊、孙二姓再次对窑进行了改造,由于技艺精湛,再加上特有的陶土黄油土富含 AL2O3 ,故烧制的陶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经久耐用, 因而畅销川陕甘六百余年而不衰, 羊木人民使用的生活用品酱盆、蒸缸、泡菜坛、沙锅,殉葬用品衣禄罐、衣禄碗等均出自羊木,上世纪80 年代初期,观音坝、大坝口一带农民常年以背窑为生, 2000 年左右羊木土陶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关停,虽然关停但羊木形成的厚重的土陶文化犹在 如果再不传承这一民间技艺, 陶艺制作将面临失传,让学生走近泥土, 感受泥土的芬芳,是一件多么接地气的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决定以创建农耕文化园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为此

5、学校修建了陶艺制作房, 在作坊里安装了最原始的土陶制作工具 车盘,同时修建了土陶陈列室, 收集了羊木地区流传下来的精品土陶供学生端详观赏,聘请了陶艺制陶老艺人传授土陶制作技术, 在泥土的搓捏中, 在转盘的飞速旋转中孩子们学习兴趣盎然, 当他们完成自己制作的土陶作品后,脸上灿烂的微笑彰显出他们的自信,让你感觉他们身上向上的力量在升腾 以土陶制作活动课程为龙头,在农耕文化园里还修建了古朴的作坊。用茅草为顶,采竹片为墙,古香古色。 如打铁的“老君塘”,烤酒的“杜康促”,碾磨粮食的“磨坊” 每到课外活动时间,磨豆浆、打铁、酿酒、制陶、春米,这些在当代城市难得一见的场景都会在羊木镇小学上演, 每间作坊都

6、围了十多名身穿校服的学生, 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这块世外桃园里,孩子们精神愉悦,自得其乐。“现在的孩子十多岁了,五谷不分,更不用说什么节气了 ”经常听到学生家长这样抱怨。 作为农村孩子分不清高粱和稻谷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学校填土造地,建起了开心农场,把园圃分给每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每班负责对自己班上的“责任田”进行耕种,这样农耕园内内冬夏常绿,四季瓜果飘香, 学生亲历了一颗种子播在土里长成幼苗,结出丰硕果实的生命成长历程,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增强了农业知识,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伟大力量,丰厚了孩子们生命的宽度,在农耕文化园内置石磨、犁头、对窝、风车、风箱

7、等农耕用具、文化墙上贴着的二十四节气图,为文化园增添了农耕气息。学校农耕文化园的打造, 丰富了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不但能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祖辈的农耕历史,培养学生艰苦朴素、永不忘本的品格,还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传承乡土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农耕文化体验园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省市相关领导曾多次到学校调研,认为学校以农耕文化园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丰富留守儿童课外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市内外兄弟学校领导相继来校参观学习, 为此学校曾荣获“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广元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同时被多家媒体报道,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农耕文化园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使孩子们在离开爸妈后在校园生活不再孤单寂寞。地址: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小学姓名:李红电话:180902684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