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52481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美术课堂教学讲座逸群小学 刘琳珊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在美术课堂教学方面的探索情况。干预型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实施条件等方面施加影响,改变其顺其自然地发展轨迹,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美术课堂教学改变了美术教师传递和执行的角色,使其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给了美术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一、学生造型意识,突破定向思维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造型活动在美术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美术课堂上开展的造型活动中,学生必然

2、会按照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方法去表现,如果顺其自然,必将影响学生造型能力的加强以及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干预学生的造型意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小学美术教学中,人物造型表现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相当比例的学生通过六年的美术教学,人物的塑造表现水平仍然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当然,这与学生个人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难道真的顺其自然,束手无策吗?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适当适时地对低学生的人物造型进行干预,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在学生的意识中,人物是有固定模式的,突破这种定向思维,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干预。为了让学生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画出

3、人物造型,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第一步,突破头发的固定模式。因为学生语文课上刚学了课文看菊花,对菊花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画出了不同的菊花,然后迅速添加脸部特征,在学生一脸惊奇中,布置作业内容,画菊花头,从而使学生熟悉的菊花变成一种发型。最后,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画出其它发型,于是柳叶头、烟花头、绳子头、海浪头出现在学生的画纸上。由此可见学生的定向思维一旦被打破,其创造性是大人无法比拟的。第二步,突破头型的固有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随意在黑板上画一些不规则的形,然后添加部分五官,使其变成富有情趣的头像,并扬言,任何形都能变成头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为了难住教师,

4、故意画出一些极不规则的形,而老师巧妙的加以利用(如将它作为一撮头发),使学生钦佩不已,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这种大胆的表现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头型的固有模式,给了学生大胆发挥的余地。第三步,突破身体的固有模式。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拟人画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画出生活中熟悉的容易表现的物体,然后添加五观、手脚,使之成为卡通造型。于是教室角落里有了扫帚人,道路两旁站满了大树人,家里花架上多了一个花瓶人。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下,学生不得不改变身体的固有模式,来表现这种特殊的人。逐渐的学生就会意识到表现身体时,只要抓住身体的基本特征(就是具备躯干、四肢)

5、,大小形状可以随意变化。在教师的干预下,学生轻松获得了富有变化的头部、身体后,形形色色的人就呼之欲出了。第四步,突破人物写生的固有模式。原有的造型模式被突破后,必将形成新的造型意识、思维定势,如何实现不断突破,持续的写生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在低年级学生写生时,不能按照对成人训练的模式,过分强调人体比例,线条流畅等等,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技巧产生不平衡,从而失去画画的信心、兴趣。所以教师往往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作画,顺其自然,由于部分孩子的感觉有时也比较敏锐,往往也会画的十分有趣,令人叫绝。但从学生整体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来看,也不是长效之计。这

6、就需要教师干涉学生的写生,突破这种人物写生的固有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写生方法,如为了解决人物动作不够丰富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动作写生。具体方法是将学生分组围成圈,学生轮流站在中间摆出各种夸张的造型动作,其余学生在三到五分钟内画出头部、躯干、四肢的组合形式。再如,要求穿着褶皱和花纹较多的衣服的学生作为写生的模特,对其就进行写生,解决了学生在表现人物时线条不够丰富的问题。还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物写生不够细致,可以采用局部写生,如画自己的一只手、一条腿,利用镜子画自己的一只眼,一张嘴。由于时间充裕、观察仔细,学生往往画的十分生动细致。二、课堂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一节美术课也包

7、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教材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教学形式,教师设计的教学形式又体现了教学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顺其自然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次美术评优课中,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多变的颜色,从教材中可以看出这是对学生在小学阶段色彩知识的总复习。A教师利用娴熟的电脑知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系统的介绍了色彩各方面的知识,最后通过画树叶应用色彩。B教师创设了一个色彩王国游记的情景,分不同的站点学习色彩知识,最后通过画卡通形象应用色彩。C教师则密切联系生活,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颜色,讲解色彩的知识,最后通过装饰杯子应用色彩。三位教师虽然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但是他们的教学形式都是一致

8、的,这是因为教材提供的内容就是学习色彩知识再加以应用。这种顺其自然的教学形式虽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本课涉及的内容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来不及消化,应用也显仓促,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D教师则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干预:第一步,直接要求学生画出书中的一幅摄影作品(画面中堆满大红大绿的辣椒),学生面露难色,教师里异常安静。第二步,降低要求,要求学生调出作品中的各种颜色,响应者寥寥无几。第三步,再降低要求,要求学生画出红、绿的明度、纯度渐变图,学生跃跃欲试。第四步,教师利用红、绿的明度、纯度渐变图中的色块,通过剪、拼、贴组合成书中辣椒作品图。这时,目睹了这一过程的学生受到了很大震撼,原来美丽的画面就是色块的组合。第五步,当教师提供一些易于表现的画面,要求学生用色块加以表现时,便水到渠成。第六步,结合学生作品,学习色彩的知识,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D教师对一般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干预,先运用色彩知识,再学习色彩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反而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更加真实,同时这种色彩训练方式无疑为学生将来的色彩写生打下了基础。因此,D老师的教学不但没有违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反而使其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其实,美术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宽泛,教师如果顺其自然的采用一般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往往比较被动,因此,教师要干涉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