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5131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岭南建筑的鲜明特色岭南开发迟于中原等地,而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主要靠私授,因 此对岭北先进技术有传播过程的时差。一些珍存的古建筑,在细部结 构上至为难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迭经重修的古建筑,也因烙 守原制较好保留了古制。广州南海神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以后重 建,前堂后寝,有两塾、仪门、复廊及东西廊庑,尚可考见唐代坛庙 的布局遗制。而头门依周门堂制,复廊为春秋王制产物,为国内现存 孤例,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清初由5 间扩至 7 间,其副阶檐柱高“不 越间之广”,柱直径与高之比为 1:6.7,外檐斗?硕壮,柱高与斗?之比 为 1:0.32。梭柱、侧脚、生起、举折等多项比例,斗欹砍出内 ?,殿 后

2、一列单勾栏,屋面举折坡度平缓,出檐深达2.5 米,以及阑额和普 柏枋至角柱出头呈海棠瓣形等,综合反映出南宋建筑风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的佛山祖庙大殿,保留了营造法式 来式斗做法,前面三下昂,后面三撑杆,举折按营造法式形成屋 坡曲线。肇庆梅庵始建于北宋初年,明、清年间多次重修,大雄宝殿 从初建之3间改为5 间,歇山顶改为硬山顶,但其结构形制仍有不少 保留了来甚至宋以前古制之特征。北方现存的辽、金、宋建筑大部分 未用昂栓,梅庵大殿补间铺作后部使用了昂栓,反而与法式的规 定相合,其柱头及补间铺作使用了?栓,则为法式所无。佛山祖 庙后殿之斗?也采用了昂栓、?栓。昂栓、?铨可稳定上下?和昂的位置,

3、 对建筑物防震、抗风以及木材经受干湿变化仍保持结构牢固起了重要 作用,这是古制于岭南得存的原因。梅庵大殿铺作与檐柱高度比例为 2:5,存北宋建筑斗 ?壮硕之古 风。大殿各跳上的瓜子?、慢?规格不一,其规格化程度较低,是法 式问世前的古建特征。斗?之斗底皆刻心皿板,是见之于中唐之前, 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制。这种做法,北方宋代遗构已不多见,而见 于两广、福建自宋至清代的不少古建,如潮州的许驸马府、猷巷黄府 及开元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梅庵大殿斗?头无?瓣,此为宋之前古 风。大殿之柱略呈梭形,不同于俄式杀柱之法,这种柱形也见于广 州光孝寺大殿及五仙观。潮汕地区至清代仍存此制。石础之上置木? 为古制。

4、法式中虽有“造柱下框”之制,但北方现存宋构鲜有所 见,南方古建中却实例甚多。如肇庆梅庵祖师殿檐柱、广州海幢寺大 殿、石牌董家祠堂,皆于柱础上置木?。潮州开元寺大殿是保留古制的典型。该寺天王殿面阔十一间,清 代建筑中,仅见于故宫太和殿及太庙为此规格。从进深与面阔之比推 测大殿平面为南北朝时期形制。其明间较宽,其余各间渐次缩小,也 是较早期布局的特点。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正立面屋顶,中央高两侧低, 中有大门,旁有小门,门房还有附属客房。这种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 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一明二次的门庑,是春秋时期贵族士大夫大型 宅第布局,而中央高,两侧低的正门屋顶形式,于四川德阳汉代画像 砖中可以见到。天王

5、殿北金柱在瓜楞石梭柱之上置十一叠铰打叠斗, 斗?高度近于柱高的一半。淮南子有“?抹?,以相支持”,王莽时 急就篇有“榱橡?瓦屋梁”之说,这种铰打叠斗,是一种形成于 排架柱梁结构的形式,有可能是古书所记载的?,即斗?的原始形式。开元寺天王殿结构用料的特点是建造大建筑物却用料规格小。全 殿木构架几乎无任何雕饰,这也是早期古建的特征。天王殿于 1983 年落架大修时,从梁架上拆下来的残损构件选样进行碳14 测定,其 结果为最早的木料为次间凤冠,距今1100 年75 年。龙庆忠四次对 天王殿实地考察,断定其至迟为宋代遗构,其平面布置、立面构图与 梁架结构均保留了不少汉朝和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为国内现存较

6、少见 之早期木构建筑。这些正是边远地区在文化上有滞留保守,保留古制 一面的体现,是岭南古建筑构件形制上的一个特色。岭南建筑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汇中西方的另一面。岭南 沿海尤其是广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在广 州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灯,造型是一个屈膝席地而坐的裸体男子只 手高托灯盘。托灯之奴高鼻、突眼、颔有须、遍体划毛。专家认为是 属于西亚或东非的人种,被贩运到中国为贵家大族“家内奴隶”的胡 俑。在广州出土的胡俑,还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顺德、三水的东汉墓 均有发现。这正是广州地区海外贸易日益颇繁的反映。明清建筑上将 洋人形象作为托梁驼峰、作为托塔力士,甚至作为传统戏曲故事

7、雕刻 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庙金漆木雕神龛、彩门雕刻历史故事场面,竟然 雕刻了几个戴高礼帽、着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献表,神 案两侧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清代民间建筑采用西方装饰手法和 装饰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广州是长盛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广州城西外国侨 商聚居区的蕃坊一带,“任蕃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富庶于人,一 无所阙。车徒相望,城底洞开,于是人人自为家给户足。”唐代中前 期,都市执行着十分严格的封闭式里坊制和两市制,岭南首府竟然允 许蕃商列肆而市,城门洞开,提供自由贸易之便,进而影响到城内居 民区的商业化和临街设店的城市布局,可谓得城市商业化的风气之 先。从

8、开元初年起百余年间,官府不断有“列邸肆”、“为开大衢,疏 析廛?”、“修伍列、群康庄”之举措,形成店肆行铺林立,邸店柜坊 等服务设施完善的新局面,甚至出现了其他城市所未见的“蛮声喧夜 市”的场面。城市建筑中引人注目的是蕃坊的异域建筑。据苏莱曼 游记记述,广州蕃坊有回教寺。现存的怀圣寺光塔,始建于何时尚 未定论,不少专家倾向其建于初唐贞观元年(627)之说。此塔“制 则西域”,迥异于中国传统建筑,穆罕默德于622 年在麦地那建立第 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国家,并建立了最早的清真寺,时距贞观 元年仅有 5 年。现今国际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现存阿拉伯寺院建筑 以叙利亚的粤玛亚大清真寺为早,寺内最早

9、的呼礼塔“新娘塔”,始 建时间比贞观元年约迟 80 年。因此,光塔在世界伊斯兰教建筑史上 有着重要意义。伊斯兰教传人,还留下了广州“响坟”。海南的珊瑚 石伊斯兰墓,都是早斯伊斯兰教建筑遗制,有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明末,在澳门出现了葡萄牙人建的欧式教堂和居宅。之后,广州 出现十三行商夷馆”,俗称“洋馆,“有若洋画”,这是最早在中国 内地出现的一批“西洋楼”。清代,鸦片战争以后,在广州长堤及西 堤一带,集中出现一批商业、金融、海关、邮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筑, 采用了较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或工字钢建筑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数以 百计的各类西方建筑,包括领事馆、银行、洋行、教堂、学校等,其 形式有新古典式、券

10、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广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现 了教堂(其中有远东最大的石构哥特式教堂石室),教会学校和医院、 洋式别墅。并影响到官方建筑(如请广东咨议局大楼)、民间居宅、 工厂(如曾成为大元帅府的土敏土厂)。成为法租界的广州湾,开埠 城市汕头、海口,也山现了四式建筑。在各地,有外国传教上兴建的 一批教堂及附属建筑。在侨乡,华侨回乡建屋,有侨居国的建筑风格, 四邑侨居碉楼林立,称得上万国建筑博览会。岭南近代建筑更多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梅县联芳楼正面为西 方古典主义、“万秋楼”正面为双柱式三角门楣,后部都是传统的客 家围屋。澄海陈慈黉宅第,各院落组群中间为传统的平房,四周是二 层洋楼,屋檐、斗?、

11、门窗装饰既有各式嵌瓷样式,图纹却又杂有西 式风格。清代粤东私家园林,在师法江南园林的小巧玲珑,善于叠山 理水的同时,也吸取了不少西方建筑形式。潮阳西园居住部分为两层 混凝土楼房,楼梯以天顶采光,正面置多立克叠柱和瓷瓶式栏杆,假 山中设螺旋梯,上至洋式凉亭,下连水池中的水晶宫,透过玻璃窗仰 望园景。清代广州富商园林,也采用了西方装饰。法兰西公报1860 年 4 月 11 日登载的寄自广州的信,记述了法国人参观的广州某富商 宅园,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里也装饰着大理石的圆柱,极高大的镜 子、名贵的木料做的家具漆着日本油漆,天鹅绒或丝质的地毯装点着 一个个房间,镶着宝石的枝形吊灯从大花板上垂下来。清末民初开始 流行于岭南城镇的骑楼建筑,保留了源于干栏式建筑上实下虚的痕 迹,柱式和临街一面又引进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称为“洋式店面”、 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装饰手法,诸如套色玻璃、卷铁窗花、瓶式栏杆、 拱形门窗,几何形水他,在岭南城镇曾经风靡一时,成为近代广东建 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