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常用意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50956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常用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送别诗常用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送别诗常用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送别诗常用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送别诗常用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常用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常用意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 , 听起来好像在说 : 不如归去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2、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 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

3、(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 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2情感分类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赋得暮雨送李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3)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鼓励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坦陈心志的告白 例: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关切、担忧、祝福、嘱托 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烟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

5、)另有表达豪迈之情的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气壮山河)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小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二、识技巧1、比喻、拟人(略)2、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 尔后再以景衬情。

6、此情是由景所触, 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 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 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寓情于景。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乐景写

7、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情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这里仅略举例。例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1)杨柳,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 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

8、”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 欣欣向荣之意。 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 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 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9、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李白的谢亭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 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也便成了离愁的

10、代名词。 )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

11、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

12、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二、唐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 欣欣向荣之意。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 g)师:船夫。临圻( q):地名。)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

13、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唱歌送别: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五)写作技巧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 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

14、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成为“人化的自然”,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 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 ,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 , 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 , 沾襟比散丝。”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 ,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 , 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