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509458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39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材料(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该项目的实施会大力提升我县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申报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中央财政投资指标和编报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川农综办201249号)及财政部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等。我县作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之一,是农业部评定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有利于我县进一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落实党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凸显我县财政在支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中央财政投资指标和编报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川农综办201249号)等相关文件对201

3、3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编制的总体要求,大英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编制中的具体问题,在市农发办的指导下,大英县农发办及时组织县农业局、水务局、林业局等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深入拟建项目区调查研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定片选点,科学勘察,合理规划,精心编制完成了大英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第一部分项目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区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大英县隆盛镇,距县城15公里,辖隆盛、永前、石门、同心、民主5个办事处,50个行政村。大英县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拟在隆盛镇的青坪村、土门垭村、赵坝村

4、、长滩寺村、红岩村、冉家坝村6个行政村,61个社实施。(二)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形属川中典型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05453米,山顶多呈馒头状,乌龟背;山麓坡多呈台阶状,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遂宁组、蓬莱组及少量冲击土。(三)气候项目区四季分明、有春早、夏长、秋短、冬不寒的气候特点。年均温17.1以下,最冷月均温6.3,最热月均温27.4,年总积温6095,10积温5297。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为910mm,年均蒸发量为912mm,年均相对湿度79%,年湿润度0.99。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9月,强度大、夜雨多,夏季降水占年降的61%,冬春雨季(125月)仅占年降水的12.4

5、%。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冬干、春旱、夏洪、秋天连绵阴雨和夏伏旱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四)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4平方公里折合2.4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236万亩,林地面积0.71万亩,水域0.03万亩,未利用地0.08万亩,建设用地0.195万亩,其他用地0.21万亩。本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1%。项目区田土比41:59。(五)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及利用现状据大英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等相关资料查算分析,项目区幅员面积1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28.8 mm,项目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5.2万m

6、,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供灌溉及农村人畜用水,无工业及其它用水需求。项目区现有山坪塘25口、石河堰2节, 提灌站19处,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的年有效蓄、引、提水总量326.7万m,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水质好,水中氯化物、悬浮物、全盐量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指标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相关标准值,水质无污染,能够达到农业灌溉水质要求。项目区12364亩耕地中,田间配套率仅为5%,灌排渠道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生产时期修挖的土渠,初砌率低,水量渗透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只有32%左右,田间水利用系数更低。现行农业灌溉保证率仅为50%,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农村人畜饮用水更是困难,亟

7、需进行整治。项目区现状年总需水量为761万m,项目区总供水量为326.7万m,缺水量为434.3万m,通过改造小型水源工程和衬砌田间排灌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可增加水量49.6万m。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总需水量为372.8万m,可供水量为376.3万m,供水能力大于需求,水源有保障。(六)耕地地力状况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12364亩,项目区土壤共计三个土类,一是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丘陵坡脚、冲沟及郪江的河谷、平坝。二是紫色土,紫色土具有“缺氮、少磷、富钾”的特点,是项目区内面积分部最大的土类。此外还有少量的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一级阶地。土壤中有机质8.312.3 g/kg,全氮0.71.5

8、 g/kg,全磷1.31.6g/kg,速效氮40110mg/kg,速效磷518 mg/kg,速效钾80180 mg/kg,土壤呈偏碱性反应,pH值7.58.4。(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项目区涉及隆盛镇的青坪村、土门垭村、赵坝村、长滩寺村、红岩村、冉家坝村6个项目村61个社,总幅员面积16.4km2(2.4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236万亩,其中田5114亩, 土7250亩。项目区总人口9609 人,农户2607户,劳动力0.49万个,农业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农业总产值1152万元,人均纯收入5560元。(八)项目区范围实施范围:隆盛镇的青坪村、土门垭村、赵坝村、长滩寺村、红岩村、冉家坝村等6个行

9、政村,61个社实施。二、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项目区是大英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但农田保护与建设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实地踏勘,现场调研,走访当地农民群众,目前困扰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中低产田比例大,改造任务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耕地质量有待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这些障碍因素是制约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1、农田排灌渠网不成体系,不能对区域内的灌溉和排水进行有效调配,降低了农田排灌效率。项目区干渠、农渠、毛渠多是

10、土渠,渗漏、淤塞、垮塌十分严重,渠道底坡不顺直,局部过高、过低现象十分严重,水流不顺畅,很难与提灌设施配套,因此有水用不上的情况相当突出,虽然有郪江流域,但农民群众用水成本仍然较高,生产生活用水很不方便。2、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堰塘和囤水田以土坝为主,渗漏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项目区现有蓄提水利工程46处,其中,山坪塘25处,蓄水量9.8万m,石河堰2处,蓄水量13.2万m,提灌站19处,提水量为126万m,共计蓄提水量为149万m,山坪塘、石河堰按复蓄次数1.5及水量利用系数0.6计算设计年净供水量,项目区小型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合计为146.7万m,地下水储量较小主要作人畜饮水

11、。蓄水总量不足,有效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提灌设施始建于70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加之遭受今年“7.4”、“7.22”、“9.10”暴雨洪灾损毁更加严重。因此,完善项目区主干渠和农田排灌设施及修复机电提灌设施,充分利用水源,是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中低产田比例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耕地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区属缓丘宽谷地貌,坡脚及平坝土壤排灌不畅,一遇暴雨,缓丘谷地水田串灌,稻田区冬水下湿田面积大,冷、烂、串、毒、湿害严重,有水灌不上,想排排不干,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产量低。项目区耕地缺水和渍涝两种因素同时存在,不少农户想一季变两季,增加复种

12、、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条件不成熟,造成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是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三)交通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项目区村社的机耕道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主干道路基本通畅,但田块与田块、田块与居民点之间连通性差,路网混乱,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农业机械化。项目区现有村、社机耕道路共计21.0km,均与县道(大英隆盛)公路相连接,但路况较差,大部分为崎岖泥土路。路面宽度一般在2.03.5m不等,路面狭窄且凹凸不平,坡度大,弯道多,路况极差,下雨天,路面全是稀泥,整个路面泥泞不堪,通行十分困难。晴天路面干燥时也只能供田间作业人员徒步或简单小型农机具通行,大中型农机具根本无法进

13、入,耕作极为不便,更无法采取机械化作业,区内缺少便于农民田间作业的生产便道,农民所需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运输都相当困难。项目区田间道路少,有机具不能下田作业,农机具拥有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可机耕、可机收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很低,农村机械化作业量小,机收、机耕、机插等主要农业生产环节仍然停留在人力劳动操作水平,农机化水平低,农机农艺结合不够。劳动生产率较低,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民增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行生产便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路不通已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因素。 (四)新科技、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由于受到农业及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基础知识淡薄,项目

14、区农村经济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还是老式耕作方式,没有普及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机械操作知识,新技术、新机具不能得以广泛推广,农业生产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值低、效益差,抵抗市场冲击的能力不够,农民科技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所以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耕地地力差,微量元素缺乏。农民接受新品种、新农药和新技术意识薄弱,重用地,轻养地,大量施用单质化肥,基本不施有机肥,轻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导致土壤板结,肥力水平逐年下降,作物因缺素而减产。农民长期未对耕地切高垫底砌筑地埂,未掺沙、掺泥改良土壤质地,未对耕地增厚、培肥,未进行坡面“三沟”疏理,导致水土流失,耕作层逐年变薄。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以

15、达到增产增收。(六)水土流失严重,亟待开展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区郪江两岸非耕地,常年受汛期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亟待开展水土保持建设。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县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需结合生态防护林建设,同时结合林业后续产业发展,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三、开发的目标(一)综合目标1、项目区实施后,农田基础设施基本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适宜,科技先进适用,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总体目标。同时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2、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