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504276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虚火浮的症状及处方用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签:标题阳虚火浮的理论张仲景提出,阳气衰微,虚阳浮越,或为烦躁不得眠,或为格阳、 戴阳,或为破汗大出。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和 通脉四逆汤证之其人面色赤,皆属此类。王好古总结为:假令身体微 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治 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农外 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 赤者,四逆加葱白汤主之。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 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 也,此病原之二也。同时,又对阳虚火浮证指出了分类:一曰阳戴于 上

2、而见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 曰阳浮于外而发热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外虽热内则寒,所谓格阳之 火也;三曰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 失位之火也。张氏还提出了阳虚发热的治疗原则和经验:若以阳虚发 热,则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第温热之效速, 每于一二剂间,便可奏效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宜理阴煎、右归 饮、理中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此匕所谓益火之源也, 又曰温能除大热也。阳虚火浮的症状阳虚火浮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 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 神疲乏力,男子

3、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 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 辨证并不为难;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 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临 床上有轻重之分。轻者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 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 为主;重者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 汗出等症状多见。临床上虽然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但仔细鉴别还是容 易区分的,如发热或自觉发热,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面

4、色 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智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 热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 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舌淡,苔白等。阳虚火浮的机理肾阳对人体起温煦、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肾 阳虚衰,闭藏功能下降,真阳不能潜藏于肾宫,浮越于外,另外,阳 虚温煦失职,阴寒内盛,逼阳浮越,两者都会引起阴阳格拒的变化。 拒格的阳气可向上浮越,向外浮张,引起格阳、戴阳等证,阳气郁积 之处,可引起各种热象,成为典型的浮火表现。张介宾指出阳虚者亦 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而其表现则有以下形式:一是 下焦阴寒太盛,虚惫之阳气被格拒于外而表现为内

5、寒外热之象,伤 寒论少阴篇之通脉四逆汤证的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或下利清谷, 但身反不恶寒为其典型表现 此种身热乃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 间,张介宾称其为格阳之火;二是虚阳被格拒于上,浮越于头面咽喉 而表现为下寒上热之象,症见颧红面赤,咽痛,烦躁,口渴。此乃阳 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张介宾称其为无根之火;三是肾司二便, 肾阳有蒸腾气化的作用,肾阳虚,气化失可津气不行,症见小便清 长,大便稀溏,此乃虚阳离其本位所致,张介宾称其为失位之火。无 论何处之热象,皆为元阳虚衰为其根本。但并不是阳虚一定会产生虚 阳上浮的表现,只有在阴寒极盛,真阳极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阳 虚火浮的表现,这是一个重症、危

6、症,再进一步发展就要出现阴阳离 决,所以笔者根据阳虚的程度由轻到重分为阳虚阴寒、阴盛格阳、阳 虚欲脱三个阶段,其中阳虚阴盛阶段表现一派虚寒之象,临床容易鉴 别;阳虚欲脱阶段,乃精气离决的边缘,其人虚弱的表现也不会难区 分;而本文讨论的阳虚火浮就是阴盛格阳阶段,包括虚阳上浮和虚阳 外越两个方面,由于症状上寒热错杂的迷惑性,容易被人错辨。阳虚 则阴盛,阳虚则寒,在肾阳虚之后,机体阴寒之邪自然偏盛,随着阳 虚的加重,阴寒也随之愈发亢盛,阴盛逼阳于外,浮阳游离就出现了 虚阳浮于上、夕卜,阴盛于下的寒热错杂局面。而肾阳虚衰,温煦、气 化失职,导致阴寒内盛,水湿、痰浊、瘀血形成,这些病理产物停留 于何处就

7、在何处表现出症状。阳虚火浮的治则虚火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之火,得湿则炳,遇水则燔,故在治疗 上应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应用益火法和引火法,即温 肾壮阳,阳气壮才能吸火归原,使真阳闭藏于坎宫;引火归原,浮游 之真火才能下归于肾。正如清代何梦瑶曰:阳虚火浮乃因其在上之 热,而直探其在下之根言之。病既根于下,则不可以治上者治之矣火 虚而治以寒凉,是益助其下焦之寒 火愈被逼而上浮矣 程国彭指出: 其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也。内 伤之火,虚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宜直折是此虚火可补而不可泻内伤之 火,以补为清。又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 以辛热杂于壮水

8、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 汤之类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论喉证原有因下焦虚寒迫其 真阳上浮致成喉证者,宜治以引火归原之法,洵为见道之言。可见温 补肾阳,引火归原才是治疗此类火病的正法。虽然以引火归原为主, 但根据配伍原则及病症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还要兼用滋阴药和利水 药。阳虚火浮的处方用药肾阳虚火浮治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原 选用肾气丸加减医方论 说:附桂八味,为治命肾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张景岳亦 说:又有寒药治热病而热不愈,反用参、姜、桂、附、八味丸之属而 愈者,此即假热之病,以热从治之法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第今 人之虚者多,实者少,故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真

9、热假寒之病则仅 见耳。方中附子和肉桂用量加大,为温肾壮阳,引火归原之主药。附 子回阳补火 通行十二经 其作用迅猛急叉q能追复散失欲绝之元阳, 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本草汇言曰:附子,回阳气,散阴寒, 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 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龛 用肉桂代替桂枝 因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 能补下焦肾中不足之真火,善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以息无根之火, 因此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如本草汇云:肉桂,散寒邪而利气, 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总之,肉桂、附子辛甘大热,气 厚而下行通肾,峻补下元真火,能

10、引上浮之虚火下归于肾,使之复入 其宅,这是疾病的本质,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干地、山萸、山药滋阴 益精,补阳药中配伍滋阴之品有两层含义:肾阳是受肾阴制约的,即 所谓火在水中。只有充足的肾阴制约肾阳,这个阳才能在下焦起到温 化的作用,不致浮越,单用桂、附这样的热药补阳就会伤阴。补阳伤 阴之后,没有阴的制约,就不能安居在下,就要妄动。这样不但达不 到补阳的目的,而且还造成了阴阳更虚的后果。一是因为补阳而灼耗 了阴液,重用补阳药而轻用滋阴之品,妙在制约补阳药之辛热燥烈之 性;二是因为补阳必须补阴来保持二者的平衡;茯苓、泽泻、丹皮的配 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泄利水邪,肾阳虚衰,不能化气利水,所以 水湿内停,产生各种水邪;二是降泄通阳,引诸阳药冲破阴寒直入坎 宫,正如医宗己任编中说:虚阳上浮,欲纳之复归于宅,非借降 泄之势,不能收摄宁静,故用茯苓之淡泄,以降阴中之阳,泽泻之咸 泻,以降阴中之阴,丹皮之苦寒,导湿泄热,利用三泻的降泄之势, 使浮火直达于下,复归于坎宫,而发挥其温煦、生发之生理作用,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