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丝工的痕迹特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50111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丝工的痕迹特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拉丝工的痕迹特点。1、起点多为“U”形钻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2、线锯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异。宋元时期使用牛筋进行拉切。牛筋很有韧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与明清金属线锯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复拉切后,会变松弛,从而造成拉锯痕由直转曲、由窄渐宽的现象,逐渐形成扇状。宋元时期拉切工艺颇见力道,锯痕深峻。明代拉丝工比较随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转,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位置关系呈“业”字形。锯痕较浅,不甚明显。清代由于使用的丝锯较细,所以痕迹较明朝细密、规整、明显。拉切痕基本等距,近乎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呈“山”字形。3

2、、明清时期有的精雕玉佩在拉切后对镂空部位进行修饰,以淡化“U”形锯痕,整修后的痕迹为平行于平面的磨砂状划痕。汉代琢玉工艺最具鲜明特征的是所谓汉八刀技法,用斜刀寥寥数刀刻划对象的主要特征。唐代玉器琢工刚劲有力,浑厚质朴。宋代则柔和纤秀,精工细致。另外,透雕技法也运用较广。辽金元的琢玉风格粗浑厚重,线条粗犷,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不太注重磨工,故器物表面往往留有钻痕或刀痕。元代高浮雕技法使用较广,并有技艺精湛的作品存【 琢玉设备和工具 】琢玉主要设备为琢玉机,其次有开料,打孔,抛光等设备。琢玉机,或称雕刻机,中国一些玉器厂家都可制造,其主要由机身、传动和轴组成。由电动机传动,速度可以调节,工具

3、安装于主轴上,操作非常方便。还有照明、吊秤、供水、砂圈、挡板等辅助设备。蛇皮钻是另一类型磨玉机器。其由电钻、软轴和工具卡头三部分组成。电机转动通过蛇皮中的软轴传给工具卡头,工具卡头卡住工具头,使工具头转动琢磨玉器。这种设备可以手提,工具头能任意加工产品的各个部位,灵活方便,现代使用很广泛。开料设备有丝锯床、无齿锯床、半自动落式开料机、托盘开料机、钻石铊料机等,用于切开石料。打孔设备目前手拉空心钻杆打钻已多为机械打眼所代替,如把钻头卡在钻床上打孔。最新式的用超音波机床等专用设备打孔,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打道形眼孔。抛光设备用已抛光玉器,主要有抛光机。其造型如磨玉机,唯一在机上增加了吸尘装置。

4、其它抛光设备有滚光桶和振动抛光机等多种。玉器抛光后的清洗和过油过蜡,用超音波清洗器和烘箱。雕琢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铁工具和钻石粉工具两种。铁工具的功能用于切削和研磨,主要有: 、铡铊:当于圆形锯,安装于磨玉机上,转起来带动金刚砂,用于铡去墨线以外的无用部分。工艺上又分 为摽、抠、划。摽是切棱挂角;抠是指两个角度歪线切割,剜取中间部分;划是切和抠的反复运用。这些均用于造型出坯工艺。 2、錾铊:是小型铡铊或钻石粉錾铊,可用于出坯,以及根据凸凹深度进一步錾去无用部分。 3、碗铊:用于旋碗。 4、冲铊:用于冲磨大的平面。 5、磨铊:用于大小不同的磨铊磨出大样,如手、人头等等,使作品出具较致细模样。 6、轧

5、铊:有平口轧铊、快口轧铊、膛铊等,主要用于造型进一步加细,有推搬、叠挖、顶撞等功能。 7、勾铊:用于勾出更细致的文饰。 8、钉铊:功能较多,它的快口既切割又碾轧,用平面还可以顶撞,向里面掏掖。 9、擦条:用于磨孔眼不平处。钻石粉工具,就是琢玉工具表层有钻石粉,其功能与铁工具相仿,有切铡用的,也有碾轧磨的,由于钻石硬度最大,用于琢玉,功率为提高。钻孔工具有钻弓、钻杆、管钻等,可用硬质合金铜或色镶钻石作工具头。抛光工具有胶铊、木铊、葫芦铊、皮铊、刷铊、皮带子等。除了磨玉机和工具外,琢玉还必须有辅助材料,其主要是磨料和抛光粉。磨料起切削作用,有天然的石英砂,石榴子石砂、刚玉砂,也有人工合成的碳化硅、

6、碳化硼、钻石粉等。目前用人工合成的磨料,天然磨料已不使用。抛光粉种类很多,多是各种氧化物。【 玉器的加工程序 】 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埚、冲埚、磨埚、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埚、皮埚、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 1、选料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作什么产品,力求

7、优材优用,合理使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审查工艺,以挖脏遮、量料施工,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对和阗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性少,()裂和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如玉有性、瑕疵,()裂,可切下阴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带有一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在选用之中。有关玉器中的常用术语 1 俏色:又称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琢成花纹,增加

8、表现力。 2 蛀孔:指玉质表面大小不一,如虫蛀一般的孔洞。 3 玉皮:玉石表面的色皮称为玉皮。 4 铁沁:铁质氧化后顺着玉石较疏松处沁入内部,形成红褐色的铁沁。 5 脱胎:指出土玉器经人工长期盘玩后,玉质晶莹亮润,色泽愈发鲜艳,犹如羽化成仙,脱出凡胎。 6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变松,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7 喇叭孔:指用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 8 管钻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 9 生坑:指新出土或出土后未经盘磨的器物。 10 熟坑:指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磨的器物。 11 象鼻穿:又称“牛鼻穿”,指并排二孔,内部

9、相通。 12 通心穿: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 13斜刀:西周特有的刀法,指在并行的双阴线中,磨去其一的线墙,使之成斜坡形。 14 汉八刀:汉代特有的刀法,器物线条粗劲、简练,雕琢极少,似八刀刻成。 15 透雕:指镂空雕法。 16 游丝毛雕:汉代特有的刀法,指线条织细如丝,作断游动状。 17 剔地平雕:先在玉料表面设计主纹,把主纹外的地子均匀琢低在一定深度,将主纹凸显出来。 18 圆雕:指立体雕法。 刀法:古代加工從新石器時代的竹木加工到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延續到清代,以解玉砂加工方式為主要方法,文化大革命之後才轉變成機械加工方式,古代除了極為少數的加工方式為瑪瑙刻劃雕飾紋路外,大多可從

10、解玉砂刀法來分辨。明清解玉砂刀法之特色速度緩慢,刀痕有a.均勻對稱方式;b.斜刀方式;c.半圓刀法。 解玉砂開料之砂粒是不固定性,使用時以水混合,不拋光時表面呈顆粒現象。 邊角明顯不崩角。其他年代刀法類似,但有差異,在此不多做說明。 機械刀法特色機械金剛砂固定在鐵片上,所以刀工會產生機械砂痕。 刀痕角度不明確。 易崩角。高級仿品例外,須配合其他觀察方法。 拋光:古代拋光方式皆以極細小的砂粒以石英或黃泥經分級後來做拋光,再以皮革打亮。拋光因砂粒不固定與方式不同,表現也不同。不同年代皆有其特色,但絕對有別於現代紗布或滾筒拋光。新石器時代之拋光因拋光材料砂粒分級無法像清代之細膩,呈現出非常不規則的拋

11、光情形,但也有例外,如良渚的地方玉石較軟,拋光較進步,可能以皮拋光,表面非常光滑,但也有區域不同,呈現粗糙的拋光現象。戰國由於宮廷所用之工匠已屬專用財產,奴工制度所製作之產品,水平相當之高,拋光往往是非常光滑,當時的工藝水平,實在令人驚訝讚嘆。漢代的拋光方式較特別,以實物研究為重點,配合各種方式參考較易分辨。唐宋拋光材料較粗糙,呈現出厚實感覺。清代由於材料科學已有進步,所呈現的拋光已較細緻光滑。機械拋光的特色砂紙拋光-由於砂紙固定在紙上,所以呈現細長均勻的拋光痕跡現象。 滾筒拋光-滾筒拋光是以瑪瑙碎片或竹片,視拋光精細程度而有所不同,放在鐵筒內以馬達震動達到拋光效果。滾筒拋光的特徵a.邊角為圓

12、形現象,也就是無邊角的現象;b.無拋光痕跡,表面呈粉狀乾澀的現象;c.普遍上臘來達到光澤的現象。 鑽孔:新時器時代以竹木鑽孔為主要方式,因當時無銅鐵器,竹木較軟,雖有解玉砂可開料分割,但本身極易磨損,所呈現的鑽孔皆是口大身小的喇叭口形式,這種方式為鑑定高古玉器的佐證之一。戰國漢代鐵器已較為成熟,進入鐵器時代,由於鐵較硬,硬度為5度左右,也具韌性,所以磨損程度較小,口大身小的現象已不像新石器時代那麼明顯,但由於是採手工製作,每鑽到一定深度皆要重新放入新的解玉砂,所以鑽孔呈現極為不規則階梯式現象。明清時鑽孔較為進步,但仍是手工製作,其特徵大致與鐵器時代相同,雖較規則,但絕不同機械方式鑽孔。機械鑽孔

13、已進入鋼材混合金剛砂粒固定後加上機械動力,使得鑽孔較為規則,有均勻的機械砂痕及沒有皮殼。只要仔細比對後皆可輕易分辨,還有其他加工方式皆可分辨新舊,只要有實物仔細觀察就可入門瞭解,在此不多做說明。玉为石之一种,多成斜方柱状之结晶。而产出柱面多纵纹,呈玻璃光泽,体透明,色无或白,有时作黄色、绿色或青色及其他之混合变色。其质温润缜密,光泽佳者似脂肪。本有软玉、硬玉之别,硬度均低于水晶,尤低于宝石。中国所谓之玉,即软玉也。 至硬玉,中国俗名翡翠,或名翠器。翠器在中国为装饰品类,非本编所及,故不述。 玉器既有传世、出土之分,则鉴别亦宜以分此二者为入手。传世之玉呈原有之状态,出土者则有土咬、土锈、斑沁等痕

14、迹,一见可分,不必赘解也。 造假玉者,只有前述之罐子玉,虽与玉极相似,仔细察之,均有气眼,且比真玉则微有蝇脚,久远不润,且脆甚。 石之充玉者,骤视之,颇相似,但均不湿润,且亮光多强,多不透明,硬度多低于玉,与真玉磨擦,玉无变化而石即起条纹,虽长期盘擦,亦不显进步。观玩日久者,一见即可分别也。 玉器之改造者均不合尺度。盖古玉器大小、厚薄、花纹、式样,均有定制。如磨截原有之一部分,虽由形状上不能知其真伪,但一察其大小、厚薄、花纹、式样,必有与原器不符者。凡器物完全而尺度不符者,均改造之器也。 玉器之补整者,声音黯哑。盖玉音清脆,其残器之补整者,痕迹无论若何泯灭,但一敲,其声音必沉闷黯哑。故闻音即可

15、断定其为补整与否也。 出土旧玉器,应以有土咬、土锈各种斑痕为原则,无之则定为伪,然有之亦不定为真,盖土咬、土锈各种斑痕,均可以人力为也。有谓有土咬痕者即为真器,然人力不可埋之地下受土咬欤?有谓真器有一种馨香土味,伪者绝无斯据。岂知作伪者将玉器埋藏北京城内地下,固无好味,然埋藏在乡间纯洁黄土 内,亦能无馨香土味耶?且各种斑痕均可人为,人为者抑且胜于真器也。即如玉之有血沁者系尸身之血沁入殉葬玉器之内,然机会不易巧合。如尸身下之玉遇年富力强、血液充足之尸,沁血尚易,反之,年老枯朽,若玉在尸上沁血亦不可能,绝不如用人将玉烧热,插入活猫犬之腹,其所受血沁为易成也。故用此数点以断定真伪,绝不可*。然则将何所根据也?曰:仔细研讨以下各点即可也。 一、是否合于尺度。作伪者必根据旧器为之,故品名不致有差。惟多不知尺度,每利用材料就其大小而为之。试观肆厂上一种玉器干奇百怪、大小厚薄无不具备,夫古人制器,原有定制,岂能任意为之?照式以求,其不合于尺度者,必均为伪制,可断言也。 二、色泽鲜明过度。出土的旧玉在市上出售者,有完全似由土中新挖出者,其土锈甚多,土咬斑痕坎凹不平,此系表示确系新出土尚未盘抹者,有已经盘抹、光亮色泽过于鲜明者。此二者均为伪制,毫无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