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49987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案例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案例研究:以案“例”理 案例研究就是以案“例”理,说得通俗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只是这个道理是从“事”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事”之理,“事”是有理之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的区别了:叙事研究是让故事本身来说道理,给教师以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而案例研究则不仅要有故事(案),还要有对这个案所蕴藏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讨论。一般来讲,案例研究比叙事研究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 案例研究在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司法研究与教学、临床医学研究与教学、工程管理研究与培训等领域运用得比较成功,在教育领域同样应该大有可为。 【案例研究的特征】 1案例研究是以“案”为单位的。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2、 第一,案例研究必须有一个事件,案例研究是要有相当分量的分析与讨论的,但这个分析与讨论不是空对空的,而是对案例研究所提供的事件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 第二,所谓“案”,是一件相对完整的事件,这里所说的“相对完整”,是指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同时也是指事件相对独立,不与其他事件发生本质性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对这一事件做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借这一事件展开相关讨论。 2案例研究包含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这样两大要素。从案例研究的表达方式来说,它包括事件的叙述与对事件的分析与讨论,但从案例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来说,它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案例研究的思路就是: 我

3、提出一个问题,包括:在一个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它何以成为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然后是解决问题,包括:解决该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结果如何,验证了什么道理等等。 3案例研究也有叙事,但案例研究的叙事是用来说明道理的,不是就事说事。“事”是为说理服务的,而叙事研究中的“事”本身就是目的,叙事研究直接用“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教师通过了解这个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来领会这个道理。而案例研究则恰好相反,重点在通过对案例的考察与分析,让老师看到他自己在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道理,或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4案例研究也有行动,但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善

4、自己的行动,是一种“临床研究”,或叫做工程研究。但案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改善自己的行动,还在于得出一个比较有公理性的结论,也就是说:它从具体的事件出发,得出脱离一般情境的结论。从研究思路上来讲,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它与一般的理论研究不同的是:它自始至终都围绕“事件”展开,“事件”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全程的具体情境。 【案例研究的基本要求】 1案例研究要围绕一个事件来展开,这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不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之所以是案例研究,关键在于有“案”。 2案例研究所研究的“案”必须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这种所谓“真实”不仅指本质上的真实,还包括具体细节上的真实,不仅包括结果上的真实,也包

5、括过程上的真实。 3案例研究是以“事”为单位的,但同时也是以“理”为单位的。从“案”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从“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用这一个案就是为了说明一个理的,或主要为了说明这一个理的,即使这一个“案”本身还包含了其他的道理,但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它还是暂且只说这一个理。 4案例研究对“事件”有一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从而使这个“事件”成为一个“案”。这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分类或归类的过程。 【一个较好的案例研究】 这是一个写得比较好的案例,作者是浙江湖州中学的羊刚,发表在语文学习2003年第ll期上。这个案例基本符合上面我讲到的四项要求。阅读课中教师怎样成为促进者

6、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为例 案例陈述 2002年5月9日上午,在高二(13)班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生已在课外完成下列预习作业:(1)利用课本补白提供的资料了解“三言二拍”“话本”“拟话本”古今小说和今古奇观等名词;(2)读小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课文故事梗概;(3)摘录本课宜积累的词语。经检查,学生作业表面上看也过得去,于是按既定方针施教:一、交流预习作业,并初步讲评;二、教师读自己准备的两个“梗概”,要求学生比较分析;三、讨论杜十娘这个人物的形象;四、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发言不踊跃,只有十几个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也显得空泛肤浅,而老师又试图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色彩,

7、不肯讲解。结果下课的时候,学生问:就这么上完了?老师无语,心里却说:谁叫你不好好预习呀,现在课时用完了,你叫我怎么办? 学生不满,老师也难受,于是有了反思,有了调整。下午,在另一个平行班,学生参与度和发言质量明显提高,简直让人喜出望外。刚好有几个青年老师来听课,他们记录了学生的发言,并帮助整理了如下实录。 识记重要词语,串连基本情节按课文自然段顺序出示词语,要求读解,并以此串连课文基本情节。(略)讨论梗概写法,比较叙事模式师:2001年南开大学文艺学硕士招生考试有一道题:写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梗概。满分4分。看来这道题还不能小看。(学生惊讶、兴奋)同学们都做了,而且还做得不错,老师也试着写

8、了写(投影)请同学们拿这一段跟自己的作业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如果觉得老师写得不要,欢迎提修改意见。 太学生李甲游教坊司,偶遇名妓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甲忠厚志诚,准备托付终身。她让李甲到处借贷为她赎身,未果,就拿出私蓄两百余,嘱李甲“亦谋其半”。李甲得同乡柳遇春相助,凑足300两,完成心愿。姐妹听说十娘将随李甲离开行院,纷纷前来相送,并相助路资。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十娘便主张泛舟吴越,徐徐图之。 生(1):我写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万历二十年”、李甲的籍贯“绍兴”,这样故事显得真实。 师:考虑很周全。 生(2):不一定要写时间和人物籍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别的

9、时候也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其他地方也会出李甲这样的人物。 师:也有道理。写梗概,有字数的限制,总会丢失原文的一些信息,只要不丢掉关键信息就行了。 生(3):我写了柳遇春帮助李甲的原因“为杜十娘的真情所感”,没有写“姐妹听说十娘将随李甲离开行院,纷纷前来相送,并相助路资”。我看各有利弊,写柳遇春,可从侧面烘托杜十娘的形象;没写“姊妹相送”,就没法为篇末交待“百宝箱”的来历埋下伏笔。 师:写局部,考虑整体,这种意识很好。 生(4):我看老师写的“偶遇”不准确,李甲和柳遇春逛教坊司,是有目的找名妓,不能说“偶然”,(纵笑)课文里说的是“相遇”。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继续发言。 生(5):我写了一句“李

10、甲囊箧渐空,鸨儿心生怠慢”。我觉得,有了这一层,故事才能发展下去。 师:好!故事梗概我只写了一半,谁能帮我写下去? 生(6):途中,孙富偶睹十娘关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喝酒之际巧言离间,诱使其以千金之价把十娘卖给了他。闻知自己被卖,十娘佯装同意,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 师:接得很好,特别是“乘与李甲喝酒之际巧言离间,诱使其以千金之价把十娘卖给了他”,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语言风格也很统一。师:那么,还需要添加什么内容吗?(学生无语,思考)百宝箱内价值万两的珠宝是从哪里来的,应该“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之后补上一句:“原来,箱内珠宝实为十娘风尘数

11、年之私蓄,价值万两。”这样就能扣紧题目了。 要注意,照作者的叙述,叙事者不掌握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而读者也只能在杜十娘最终跳江之际,通过她的控诉得知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种叙述方式有人归结为“外聚焦叙述模式”。(板书) 生(7):(吃惊)从未听说过。 师:下面我再念一段,你们听听,看叙述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得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往往难以归见父母,便苦心积攒了一个百宝箱,收藏在行院中的姐妹们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君行装,希望翁姑体谅苦心,成就她的姻缘。经过长期寻觅,她选中李甲,准备托付终身。为考验李甲的诚意,她让其到处借贷,又拿出私蓄百余

12、银两,赎身从良。姐妹听说十娘将随李甲离开行院,纷纷前来相送,并以假托相助路资将百宝箱交还十娘。李甲一直不知底细,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 生(8):这样叙述,是符合课文实际的,只不过作者没有明说,读者却能够想到。 师:这种叙事方式叫“全聚焦叙述模式”。(板书)你们觉得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 生(9):前一种好! 师:为什么? 生(10)前一种一开始不讲这百宝箱的来历,更引人入胜。 老师:对。最近有同学学写小说,也有一些体会。同学对我说,写得太实,什么都讲清楚了,看起来就没味道了,可有的地方要是不讲清楚,读者又觉得不可信。看来,讲故事并不难,要讲好还真不简单。课文作者很聪明,他采用了外聚焦叙述方式,这

13、样可以虚实相间,启人思考。 (学生点头,如有所悟) 品评人物形象,把握思想倾向 师:下面来研究一个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 生(11):鸨儿贪财无义。 师:也就是说,她看重的是情义,她虽身处行院,却不甘心当玩物,对吗? 生(12):对,她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师:她苦心积攒百宝箱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13):杜十娘对从良这件事,对从良的难度,也有清醒的认识,作了充分的准备。 师:好,杜十娘为什么要李甲措办为她赎身的银子,先是三百两,后来是一百五十两? 生(14):考验他一下。 师:那么,为什么都成夫妻了,还要瞒着百宝箱的真相?难道要考验到永远吗?(众笑) 生(15):我以为,杜十娘看重的是

14、人格,是“生死无憾”的真情。(众附议) 师:同学们把握了杜十娘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再分析细节就有办法了。让我们找几个细节来试试。先看杜十娘“撒珠宝”。谁来分析? 生(16):她撒珠宝很有层次,先撒几百两的,再撒几千两的,气死李甲。 师:是为了“气死李甲”吗? 生(17):杜十娘自己说,“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区区千金,未为难事”。那么,难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爱情。她通过撒珠宝,向世人昭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众鼓掌)师:精彩。再奖你两个问题。后来李甲痛悔了,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等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 生(17):李甲痛悔不是认识到了真情的可贵,而是

15、心痛珠宝。至于为什么要等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我的意见是这样的,既然杜十娘追求真情十分执著,那么,按她的个性,她也不会容忍背叛和欺骗。包括孙富对李甲的欺骗。 师:大家同意吗?(众学生:同意)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杜十娘拥有“百宝箱”,完全可以把孙富、李甲教训一顿,然后飘然而去,为什么一定要自尽?大家可以先议一下,再发言。(小组讨论) 生(18):可能是经过这件事之后,杜十娘已经知道像她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寻觅到真正的爱情的,她已经绝望了。 师:有道理。不过,你说她是什么身份?(学生在座位上窃笑私语:妓女)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摊到桌面上来谈。“妓女”在当时合法吗? 生(18):似乎是合法的,但绝对是被否定的。比如课文里说杜十娘“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当时,妓女生活在法律上是被容许的,在道德上却是被否定的?(众学生答:对) 要注意,在当今,这种“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