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实践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481202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实践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提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邈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社会发 展的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 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 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 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 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 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农民生

2、活 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正文一、三农问题的形成背景与内容: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 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 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 20 世纪 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 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 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 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

3、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 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在 21 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 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 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 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

4、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 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 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 根源。2. 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 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 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5、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 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 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3. 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 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 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 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

6、低,缺乏知识,不能掌 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 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 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胡锦涛指出,重视“三农”问题是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 的新局面。(一)加大对

7、农业的支持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 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深 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 WTO 的新格局状态下, “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 响。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 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 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 略上要解

8、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二)、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认真贯 彻实施农民负担条例,清理整顿“三乱”现象,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 系。减负首要是涉及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明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上级政权的事 权,还原集体组织的本来面目。二年前,中央在安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有望全面推行,但这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人事

9、制度、机构设置等庞 大的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为了九亿农民的小康愿望,必须下决心进行 到底。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 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 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 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 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 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 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

10、的 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 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 (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 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 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 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 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 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 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

11、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 成合理的价格。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 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三)、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镇农 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还很不高,2009 年我镇劳动力 19591 人,初中以下文化程 度 17345 人,占 88.5,高中文化程度 1974 人,占 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 占农村劳动力的1%,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接近 0.5。这是农业科技推广缓慢、农 村生产力水

12、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镇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教育内容脱离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忽视职业和适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发展不均衡等。当 前,要在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第一 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 势,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对农 民适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培养服务农业农村的各类人才。第二是深化农村教育改 革,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增强农村教育的整体 实力,坚持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

13、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推动我 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 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 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 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 理,就会膨胀、腐败 ,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 ?第一, 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 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 仆违背了

14、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 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 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 举措,是无所作为的。(四)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1、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 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 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 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 2005

15、 年用于农业 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 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 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 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 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四、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 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 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

16、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 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 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 续稳定增长。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 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 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 航。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 “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 30 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 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 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 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五、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