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478446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散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夹竹桃,怎样在头脑中形成夹竹桃形象,并且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3、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

2、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法探讨: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教学从整体入手。首先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两个中心问题去读书: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一篇文章一定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感悟和背

3、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课标中也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也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常言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读了文章,就会被文章之情所拨动,自然而然就会有去说去写的欲望。在充分读了文章之后,这时,学生所表达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称之为独特的、真实的、深刻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读去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重点的确立上看,我着重通过朗读的指导,激励学生在赏读中积累内化。让学生

4、边读边想象,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在阅读教学研读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以及对语言敏锐的感觉,培养学生自渎感悟的能力。我在设计中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这就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吸收,并不可能有准确、生动的倾吐。夹竹桃是一篇名家作品,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而针对这一点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讲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充分地读。因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语言不是学一套知

5、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学使用语言的技能。学生内部的语言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本身的语言更夹杂了许多方言。我们只有靠文本的语言去规范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充分地吸收和积累文本的语言,从而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才能使他们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教学一篇文章,不能只重视语言的理解,却忽略了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如果学生只是懂,却不熟,范文中的语言怎么能输得进去呢即使输进去一些,也是支离破碎,极易遗忘的。只有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布局某篇、修辞手法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典范。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意到笔随,信手拈来。正因为学生有了对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

6、的深刻感悟和积累,才会写出吹面不寒lsquo;爪槐rsquo;风,沾衣欲湿槐花雨的精彩妙句。也因为学生学了小镇的早晨之后,对文中脚步声、自行车的lsquo;玎玲rsquo;声、摩托车的lsquo;突突rsquo;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句话感悟深刻并熟记于心,才会在习作校园晨曲中写出笑声、聊天声、背书声、叫嚷声汇聚成了一曲厚重、磅礴的交响乐。这样的佳句,真所谓是厚积而薄发。语文课不是要教给小学生一个语文知识的体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去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系统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而是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

7、,积淀语感经验。学语文,要重在积累,重在习得。没有钢筋水泥,就建不成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也就无法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正如章熊教授所说:离开了语言素材,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点滴感悟: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关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有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说出来和各位同行探讨。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些、透些,许多东西不一定要学生知道得透彻,但老师必须去想。只有老师自己厚实了,课才会余韵悠长,更有内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解读这一部分内容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

8、方面去思考:一是联系滴水穿石的启示理解夹竹桃是始终如一地开,是锲而不舍地开,生命之花开得不张不扬,开得洋洋洒洒,去感受夹竹桃任凭风吹雨打,笑傲岁月的品性。二是感受夹竹桃甘于寂寞,虚怀处世的品性,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地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流,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啊,这是不是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写照呢三是体会夹竹桃的甘做陪衬,不风不扬的个性。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这是心灵的修炼,这是一份豁达,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情的流露啊!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的笔下流淌的是自己一时一境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