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47469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简短),欢迎参阅。?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习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格调已有一定的了解。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芒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

2、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拟简单,“为何而归中参加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拟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拟平,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局部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办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沛,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时机,你还会

3、再去做官吗经过磨课、修改正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根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拟匆忙,语言显得有些平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办法总结其实放在散

4、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决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比照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

5、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分。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回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沛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良。?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则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

6、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根底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整体来说: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氛围热烈。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5、当堂

7、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到达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6、课堂小结时,以“观赏诗歌的办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办法的归纳与运用。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

8、“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学步骤:一、 导入课题二、 知识回忆?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三、 研读全诗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1、 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守拙

9、归园田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3、 归向何处?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4、 归去如何?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四、 讨论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五、 布置作业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

10、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忆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忆、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拟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格调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高低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

11、,主动回答下列问题,氛围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缺乏,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办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叙述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必定有更快的成长,虽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因为每次由准备、试讲、正式上课,到评

12、课,都能得到很多老师的真诚指导,让我更分明自己的缺乏,调整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半年来,我也是在“公开的课堂里成长。因此,我们不要拒绝别人来听课,关键是要虚心请教来听课的人自己还有哪些缺乏!?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外表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比照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

13、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铲除;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称心的,但不文过非,这合乎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管贵贱,假设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

14、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单独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称心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

15、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缺乏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沛。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那么使口语回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氛围的衬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