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45841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温柔敦厚源于礼记经解, 作为儒家的诗教主张, 它 对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之后, 其影响 波及到文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就文学领域而言, 其在诗学理 论中的体现尤为显着。以袁枚的诗学批评为例, 通过对兴观群怨与温 柔敦厚、关系与温柔敦厚的阐释, 探究温柔敦厚与袁枚诗学理论的关 系。关键词:温柔敦厚; 兴观群怨; 关系; 袁枚; 诗学批评;Abstract:As Confucian poetics, wenroudunhou which stems from L

2、iJi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After that, influence of wenroudunhou spreads to literature, art, aesthetics and other fields,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poetics.Take YuanMeis poetry criticism as an example, we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nroudunhou and YuanMeis

3、 theory of poetics by explaining theconnection between xingguanqunyuan,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wenroudunhou.Keyword : wenroudunhou; xingguanqunyuan; ethics and morality; YuanMei; poetical criticism;温柔敦厚最初是作为伦理规范而提出的, 之后, 与文学、艺术、 美学等多个领域发生关系, 特别是对于诗学批评而言, 关系更为密切 从其提出起, 在历代的诗学理论中几乎都有论及。本文以袁枚对温柔 敦厚的诗学

4、批评为例, 探究温柔敦厚与袁枚诗学理论的关系。一、温柔敦厚的内涵温柔敦厚, 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 其教可知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故诗之失愚, 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孔颖达正义释温柔敦厚云:温, 谓 颜色温润;柔, 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 , 故云温柔敦 厚, 是诗诗教也。又释诗之失愚云:诗主敦厚, 若不节之, 则失在于愚。又释温柔敦厚而不愚云:此一经以诗化民, 虽用敦厚, 能以义节之。 使民虽敦厚, 不至于愚, 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 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之后, 孔氏在疏曰:然诗 为乐章, 诗、乐是一, 而教别者, 若以诗辞美

5、刺、讽谕以 教人, 是诗教也。则诗有好恶之情 , 乐有谐和性情, 皆能与 民至极, 民同上情, 故孔子闲居云:志之所至, 诗亦至焉。诗 之所至, 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是也。其书、易、春 秋, 非是恩情相感、与民至极者, 故孔子闲居无书、易 及春秋也。11368-1370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大体而言, 是说到一个人所表现 出的温柔敦厚的品格, 是诗教化的结果。可见, 礼记中的温 柔敦厚最初是指人, 特别是人的性情, 具有伦理道德性。孔颖达正是 在此前提下, 言温, 谓颜色温润;柔, 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 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 是诗诗教也。把温柔具体解释为 , 人样 貌

6、和颜悦色, 情性温和柔顺。然而, 他对敦厚却没有详细阐释 , 只是 对诗讽谏的原则进行了一种规范, 即运用诗进行讽刺时, 不 可太过尖锐, 不要直接指斥某人某事, 而要委婉含蓄。不仅如此 , 孔 氏还在正义中直接引述敦厚二字 , 因而使其对温柔敦厚的解释并不 完整, 所以, 有必要对敦厚做进一步的阐释。许慎的说文解字释 敦为:怒也。诋也。一曰淮河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之意。按心部惇, 厚也。然则凡云敦厚者, 皆假敦为惇。2678 许慎又释厚为:山陵之厚, 育众生。其中主要透漏出三个重要信息, 一是敦具有责问之意;二是敦 厚互训, 如邶风亦言:王事敦我。毛曰:敦, 厚也;三是厚与山有关。 由此可

7、知, 厚具有山的厚重、宽广的特性 , 又由于敦与厚互训, 因而 敦厚的引申之义指性格诚实忠厚。与此同时, 敦厚也有发问、责难之 意, 而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鲜有论及。此外, 礼记中还提到温柔敦厚而不愚, 需要注意的是, 将 愚与温柔敦厚联系起来。说文解字释愚为戆也。从心禺。 2908 心指心智, 性格。禺为角落, 引申指不通达。所以, 愚表示性格孤僻, 钻牛角尖, 不能随机应变, 不懂人情练达之事。在温柔敦厚中 , 愚实 际上主要指敦厚而言 , 所谓诗主敦厚, 若不节之, 则失在愚虽用 敦厚, 能以义节之; 使民虽敦厚, 不至于愚。所谓失, 指执教中过而无 节导致偏差3923。可见, 失就是失

8、中, 及因失中而导致的过与不及的 问题。这与敦具有责问之意就联系起来了, 也就是说, 责难要有节有 度, 有礼义的规范。紧承温柔敦厚的解释后, 孔颖达又做了如下分析:首先, 若以诗辞美刺讽谕以教人, 是诗教也, 与温柔 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比较可见, 美刺讽谕就是温柔敦厚而 不愚, 只是一个侧重言辞 , 一个侧重为人, 也再次说明温柔敦厚有美 刺的两面性 , 而且刺的表现是委婉有节度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 : 所谓以义节之, 就是诗大序说的发乎情 , 止乎礼义, 也就是儒家 说的不偏之谓中 (礼记中庸) 。诗教究竟是以意义为主, 所以 说以诗辞美刺讽谕以教人, 美讽谕不离乎 , 所谓诗依

9、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就指美刺讽谕而言。4121 朱先生的此番评述可谓切中 肯綮。当然, 对于温柔虽也有这样的要求, 但更主要的还是对敦厚而 言的。温柔敦厚是诗教, 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不愚, 则是对诗 教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其次, 正义中引述了孔子闲居:书、易、春秋, 非是与民相感恩情至极者, 这也是孔子闲居不录三者的原因所在, 它们不能像诗礼乐一样充分表现人们的哀乐之情。诗 有好恶之情, 乐有和谐性情, 所以乐能够中和诗的好恶 之情, 使之和谐、中正、融洽, 由此而明确提出诗乐是一。所以, 乐与诗其实是二而一的关系, 特别要指出的是, 乐与温柔敦厚关 系也很密切。乐记中的相关记载就有体现:

10、乐者敦和、乐和民声、 乐以和其声、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 天地之和也、乐者, 天地之命, 中和之纪, 人情之所不能免矣。所以 , 对中和的追求, 是诗乐的共同 特点。朱自清先生言:温柔敦厚是和, 是亲, 也是节, 是敬, 也是适, 是 中。这代表殷、周以来的传统思想。儒家重中道, 就是继承这种传统 思想。4125乐记从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的感物说出发, 对哀心 乐心喜心怒心这四种心态感于物而产生的声音都有微词 , 唯对爱心 有所感, 且情有独钟, 称之为和以柔 , 因为和且柔的声音符合中和的 传统思想。乐和温柔敦厚最终都是要展现中和、中庸之美。所以, 如 朱自清先生所言:诗教不能离开乐而谈。

11、一来声音感人比文辞广 博得多, 若只着眼在诗辞美刺讽谕上, 诗教就未免狭窄了。 二来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也就是乐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 传统尧古久得多, 影响大得多, 诗教若只着眼在意义上 , 就未免 单薄了。所以温柔敦厚该是个多义语;一面指诗辞美刺讽谕的作 用, 一面还映带着那诗乐是一的背景。4122 这段话对理解温柔 敦厚的诗学内涵有很大启发。依循这一思路, 对袁枚关于温柔敦厚的 阐释加以分析。二、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袁枚对温柔敦厚的批评主要源于以下材料:至所云诗贵温柔, 不可说尽, 又必关系人伦日用。此数语有褒衣大祒气象 , 仆口不敢非先生 , 而心不敢是先生。何也 ?孔子之言,戴经不

12、足据也, 惟论语为足据。子曰:可以兴、可以群, 此指 含蓄者言之, 如柏舟、中谷是也。曰可以观、可以怨, 此指说 尽者言之, 如艳妻煽方处, 投界豺虎, 之类是也。曰迩之事父, 远之事 君, 此诗之有关系者也。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此诗之无关系者也 仆读诗常折衷于孔子 , 故持论不得不小异于先生 , 计必不以为僭。 5284在袁枚看来, 戴圣所编撰的礼记其真实性有待证实, 所以 温柔敦厚出自孔子所言的说法值得怀疑。他认为, 只有论语所载 孔子之言才是最可信的。袁枚认为, 兴观群怨中, 只有兴群符合温柔 敦厚的要求, 只有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关乎人伦日用 , 而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则与此无关。

13、所以,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温柔敦厚四字, 亦不 过诗教之一端 (再答李少鹤书) 。那么, 温柔敦厚是如何表现诗 教之一端的 ?在袁枚看来, 诗教之另一端又该是什么 ?本文拟对此问 题进行论述, 以探究袁枚对温柔敦厚的诗学批评。(一) 兴观群怨与温柔敦厚 兴观群怨源于论语阳货:子曰: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269袁枚在引述此记载的同时, 附之以诗的篇目作为例证及相关论述,用兴观群怨驳斥温柔敦厚, 以此阐释其观点。关于兴, 孔安国注引譬连类。而关于群 , 孔安国注:群居相切 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足见, 诗可以引譬连类以为比兴,

14、也可以 互相切磋砥砺, 其方式都温和含蓄。如, 柏舟和中谷有蓷的 情感表达。观和怨, 袁枚认为, 指说尽者言之, 与温柔敦厚相悖, 直接 抒发真实情感, 没有节度。其中, 怨,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可能是引 起袁枚争议的最大原因, 如艳妻煽方处, 毛诗序言:大夫刺幽王也。 投界豺虎, 毛诗序言:刺幽王也。 板板, 下民卒瘅, 毛诗序言: 凡伯刺厉王也。所以, 与柏舟和中谷有蓷相比, 上述诸篇其 怨恨之情异常激烈,毫无温柔与含蓄。然而实际上, 所谓诗可以怨, 即言怨的情感表现 , 在不足以对统治者构成讽刺和威胁的程度和范 围内都是允许的, 而此时的怨也是符合温柔敦厚的。这里就涉及到怨情如何表现

15、的问题。黄庭坚云:士有抱青云之 器, 而陆沉林皋之下, 与糜鹿同群, 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 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矣;谓其不怨邪, 则又 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7可见, 诗可以表现怨之情, 但 要注意表现的方法, 而不怨之怨无疑是黄氏所找到的折衷方式, 也可 以视为温柔敦厚的一个注脚。又 , 王夫之认为:可以群者, 非押笑也; 可以怨者, 非诅咒也。不知此者, 不可以语诗。上下四旁、古今人物, 饶有动情之处。鄙躁者非笑不欢, 非哭不戚耳。851 此处对怨做了更 深入的分析, 不是诅咒怒骂、哭天抢地的情感宣泄才能表现怨, 那种 不怨之怨的情感表达, 使怨情更加昭然若揭。由此足见黄王二人对怨 的理解可谓透彻。程廷柞则分析得更为细致, 他将怨诗分为刺诗与谤 诗, 并加以区分:若夫诗之有刺, 非苟而已也。盖先王之遗泽, 尚存于 人心, 而贤人君子弗忍置君国于度外, 故发为吟咏, 动有所关。自邺、 鄘以至曹桧, 无国无之, 可谓盛矣。岂若后世之为诗者 , 于朝廷则功 德祥瑞, 于草野则月露风云, 而甘出于无用者哉。汉儒茫然不能发明 刺诗之由, 紫阳出而拟诸谤讪。然则上以风化下 , 而下以风刺上, 古 之人何相报之薄耶 ?且谤讪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