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3)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45816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 (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诗两首 (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诗两首 (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诗两首 (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诗两首 (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 (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导学预案保亭县新政中心学校 黄慧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第一课时一、激趣定标1、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

2、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2、导语,揭题。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展示目标(略)。二、自学互动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自己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听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

3、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反复吟诵,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

4、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互动二1、按照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首古诗。 2、小组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

5、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

6、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c、小组交流。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三、测评训练: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古诗两首说课稿保亭县新政中心学校 黄慧一、说教材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

7、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

8、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谊来写?二、读诗解意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读,评价。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

9、止。合作交流,相互补充。6、读明白意思了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黑板上演示,同学看准确吗?7、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下:在古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都叫做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8、说说对诗意的理解。9、此时是人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10、你怎么才能读出这依依难舍的情谊?三、我们同学也收集了一些描写离别

10、的古诗。四、拓展练笔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将诗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仿写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保亭县新政中心学校 黄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1、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

12、“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

13、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听课反思保亭县新政中心学校 吉廷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读之、品之,饶有韵味。诗虽美、情虽真,但是古诗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诗的美妙之处呢。我抓住了“解诗题,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提问题,想画

14、面品诗句,悟诗情”的思路,设计了教学,通过品悟、交流,不仅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感受到了诗的美妙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以下环节是有效的: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是有难度的,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现在江边站着的就是你,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想象人物内心,加上动作、神情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流淌的不仅仅是富有诗意的体现。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感受语言,更是学生感悟、品味后真实情感的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本课的设计到教学实践,效果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我在时间的控制上有点欠妥,前松后紧,读的形式虽然多,但是时间并不够充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