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455481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重点一、货币形式演进1、实用货币或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货币演变的最初形态。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存在。2、金属货币:(1)贵重金属货币的产生:A、价值比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D、便于携带。(2)称量货币:(3)铸币:、代用货币:是指替代金属货币流通并可以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4、信用货币:又称不兑换货币,是指货币自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面值),并不能与贵金属兑换的货币,是一种债务性货币。一般而言,信用货币重要有辅币、纸币、银行券和支票存款四种形式。、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

2、”产品和预付机制。二、货币制度的内容1、货币制度的概念:是指国家做出的有关货币自身及其流通的法律性规定。货币制度是国家权威介入货币流通的成果。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币材的拟定;()货币单位的拟定;()货币种类;(4)货币发行与流通;(5)货币支付能力;(6)金准备。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是本位币、足值货币,可自由锻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金银复本位制:从具体运营过程来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金属货币的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

3、区同步流通两种货币,则实际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实际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币材,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本,金币为本位币;金币自由锻造,参与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代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金准备全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4、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货币单位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不流通金币,以发行的银行券作为本位币流入流通;规定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国家的货币的兑换比例,并在该国寄存黄金或外汇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用来稳定法定的兑换比例;银行券不能再国内兑换金块,居民可按法定比率用本国银行券兑换实行金本位国家的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5、信用本位制:以信用为基本的

4、货币制度。流通的是信用货币;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在国内不能兑换金属,输出国外也不能兑换;货币的发行不受黄金数量限制,其流通基本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四、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功能1、构成:涉及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三大基本要素。2、功能:(1)资金流动的功能;(2)支付结算功能;(3)汇集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解决鼓励问题功能;(6)提供信息的功能。五、信用信用是一种经济范畴,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归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运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特点:(1)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三要

5、素:A、债权和债务关系;B、时间的间隔;C、融资工具。信用的产生: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互换之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浮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随着商品互换关系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的浮现,信用随之产生。信用的演变:高利贷信用现代信用信用的形式:直接信用、间接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政府)信用、消费信用;国内信用、国际信用。信用工具(金融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多种具有法律效应的凭证。信用工具的种类:按发行者性质分为直接(商业票据、债券、股票)和间接(各类存货款凭证、银行票据、金融债券);按归还期长短划分为短期(商业票据、短期

6、债券)和长期(长期债券、股票)。信用工具的特性:收益性、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六、金融市场涵义:简朴地说,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合。基本构成要素:(1)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2)金融工具;(3)金融中介机构;(4)金融市场价格;(5)金融市场的管理。根据市场上交易的证券的期限长短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我市场。加强对金融体系管理的因素:1、 是为了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2、 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全可靠;3、 改善货币政策控制。七、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1年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的场合。货币市场特点:A、低风险,低收益,价格波动小;B、期限短,流动性高;C、交易量大。货币市场工具:1、同业拆借市场,指金融机

7、构之间调剂短期资金余缺而互相融通的市场,其交易对象为各金融机构的多余头寸;2、票据市场:票据承兑市场票据流通市场本票市场;3、短期国债市场(国库券市场)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短期资金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债券,风险极小、期限短、流动性强;、大额存单市场,是银行发行的可以转让流通的短期存款凭证;5、回购合同市场;八、资我市场资我市场是长期金融工具交易的场合,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资我市场的特点:A、期限长、流动性低、收益率高;B、资金的供应者重要是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家庭和个人,需求者为公司和政府;C、资我市场规模远较货币市场大;D、资我市场交易大多在固定的场合进行,如证券交易所等。资我市场工具:1、 股票市

8、场;2、债券市场;3、投资基金市场。九、利率及其决定利息的本质: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从形式上看,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从本质上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西方经济学的利息理论:1、节欲论西尼尔;2、时间偏好论(时差论)庞巴维克;3、流动偏好论凯恩斯。利率的种类:(一)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二)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四)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五)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六)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七)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八)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利率的作用: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利率变动

9、对物价的影响。利息的计算:1、 单利和复利;2、 现值和终值;3、 系列钞票流的现值和终值。债券价格与利率呈负有关关系: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决定利率的因素分析:()平均利润率;(2)资金的供求;(3)社会经济运营周期;(4)预期通货膨胀率;(5)国际利率水平;(6)国家经济政策。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常用的两种利率决定理论。利息构造: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具有不同的利率水平。1、利率的风险构造:是指期限相似的多种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重要由信用工具的违约风险、流动性以及税收等因素决定。2、利率的期限构造:是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有三种状况:利率与期

10、限无关,基本不存在;利率与期限呈正比,最常用;利率与期限成反比,很少见。十、金融机构体系但凡从事金融活动的经济组织,均可以称为金融机构。国内既有的金融体系构成:国内的金融机构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互相协调的格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 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农、工、建、中、邮政储蓄银行、交行、中信实业、华夏、光大、招商、民生等地区性的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烟台住房银行、蚌埠住房银行、 都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托

11、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农信社、城信社、集团财务公司、证券公司、贷款公司等 十一、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就是指以吸取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基本业务的、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的功能与作用:、信用中介功能;2、支付功能;3、信用发明功能;4、政策功能;5、服务性功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A、按资本所有权划分:私人银行、合伙组织银行、国家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 B、按组织制度划分:单一银行制、分支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国内的银行业: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合伙银行、外资银行。发展趋势:、服务范畴日益扩大;2、银行业务的证券化趋势愈发

12、明显;3、金融监管逐渐放松;、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业务的全球化;6、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经营管理原则:安全性(这是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背面则称之为风险性)、流动性(这是她的前提条件,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借贷能力)、赚钱性(是它的最核心标志,也是最后目的)。三者协调商业银行赚钱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作为经营管理者,既要协调商业银行的三原则关系,达到利润最大化,又要照顾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这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分析,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是呈正有关的,而赚钱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商业银行风险处置:风险的避免:对

13、也许发生的风险设立防“火”屏障;风险的回避: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避重就轻;风险的分散: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种篮子里”;风险的转移:用合法手段转移风险;风险的补偿:用资本、利润、抵押品等补偿遭受的损失。十二、货币需求涵义: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上可以并且乐意持有的货币量。(是一种存量概念,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货币需求涉及对钞票和存款货币的需求,职能范畴涉及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1、收入状况;2、市场利率;、信用发达限度;4、消费倾向;5、货币流通速度;6、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8、人们的预期和偏好等。货币需求理论:(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必要需求

14、量理论):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二)、老式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与货币数量成正比。A、钞票交易学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V P TB、钞票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M=P(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理论要点:1、货币需求是指持特定期期公众可以且乐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因此需要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避免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3、货币需求函数M= L1 ( Y )+

15、L2 ( r )4、流动性陷阱。政策性结论:1、在社会总需求局限性的状况下,可以通过增长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从而增长投资需求,增进经济增长;2、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不能减少时,货币政策失效,需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同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房屋及机器等同样是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考虑如何保有自己的财富时,就要选择持有的资产是用货币形式,还是用其她形式。2、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因素分析:恒久收入;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持有其她资产的收益;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十三、货币供应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公司,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她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两者的总和。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主体发明货币供应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货币进入流通领域:1、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单位和个人家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多倍扩张单位和家庭个人;、中央银行收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币;4、中央银行收兑社会公众手中的外汇向流通中投放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