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442573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准切入点提升学习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找准切入点 提升学习力 小榄镇中心小学 杨广平提升学习力,简而言之就是提升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则必须找准切入点,让我们的教育于无声处融入学生的心灵,方能使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找准提升学习力的最佳切入点。一、 不愤不启,提升质疑问难的能力。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正是如何进行课堂质疑。众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问而问”的现

2、象比比皆是,有些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问些“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可不可以啊?”之类的“有问必答式”问题就是质疑。也有些老师只把问题停留在课题上,为了完成“问的任务”而明知故问。例如有老师教学画蛇添足一课,问学生:“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有个人画完一条蛇又给它填了几只脚。”老师很满意,于是质疑的任务就算过去了。试问,这样的质疑方式,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吗?相反,执教画杨桃的老师处理就比较巧妙。在讲到老师帮同学们理解“我”为什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读看到“我”的作品后同学们的种种表现,在大家深信自己的判断的情况下老师出示本段文字,有意漏掉“老师让同学们

3、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这句话,让同学们反复诵读。学生读着读着便发现少了一句,而老师故意说:“少了这句也无足轻重,少就少吧!”学生这时一下子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学习内容也由原本的对课文表面内容的关注转移到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层面上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随之迎刃而解了。二、抓住留白,提升拓展想象的能力。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提升呢?笔者认为切入点在于应抓住课文留白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想像。例如我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课文结尾有

4、一句话:“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我就抓住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邻居会怎样劝他?”“面对邻居的劝告他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既有话可说,又不至于说得漫无边际。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想法也大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程度的学生,在想象力培养这一环节都得到了锻炼。再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让学生想象“大雁射下来以后,吃惊的魏王会问更羸什么。”抓住文本留白处让学生依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避免了凭空猜想,也避免了泛泛而想,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循序渐进的提升。三、优化形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石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每节课的“常规动作

5、”。然而在常规训练中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以“优化形式”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些语言表达的情境,借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课时,短短四十分钟我创设了四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情境。1、 你的身影在哪里?(读书后直接问学生)2、 老师,您是 (同桌互相交流) 3、 想到老师的批评了吗?(讲一件小事为例)4、 临别之际,想对老师说什么?(写赠言)由于内容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学生热情高涨,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乐此不疲,也使课堂内容因学生的广泛参与而变得充实、灵动。四、再现情境,提升学生诵读感悟的能力“情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

6、形、景象以及环境、境况的意思。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发展语言,培养语感。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是最常见的。但学生热热闹闹地读过之后,真正有多少知识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记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拉动学生内需,没有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没有选好切入点,没有为学生诵读、感悟水平的提升提供平台。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朗读训练有的放矢地开展呢?笔者认为,应再现真实、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言为心声,这样,学生诵读的每一字句都将是自己的情感体悟,都将是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达。 例如,在教学想

7、别人没想到的一课,为让学生读出二徒弟的得意之情,教师先是让学生读相关的句子,然后问:“从他的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二徒弟的心情吗?”学生说不能,教师又顺势引导:“那怎样才能读出二徒弟的心情呢,谁来试试?”又请一名同学读,还是不理想。教师没有着急往下讲,而是借此契机展开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假如你就是那个二徒弟,画的骆驼肯定比大徒弟的多,心里一定得意。那此时你该怎么读这句话呢?”“如果你能把小小的密密麻麻的这些词语读的慢一点,语气加重一点,一定会读得更得意!”“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忘了自己了,你就读出二徒弟的心了!”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应付差事地唱读到能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心情,朗读能力也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总之,提升学生学习力,没有定法,但贵在得法。诚如托尔斯泰所说:“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 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力有数量、有质量地得以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