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439400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小缆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们的小缆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们的小缆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们的小缆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的小缆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小缆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黄丰【设计理念】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第九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的大小。第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五年级的学生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对运动的物体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有感性认识的,但对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受到到力的作用比较模糊。玩具小车是学生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对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

2、力的关系。本课中学生组装小缆车,推测与验证,进一步感受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建立改变垫圈数量就是改变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大小的观念,并认识重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学习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意识到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发现

3、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小车、细绳、电子表、即时贴、夹子和挡板各一、钩子(回形针)两个、垫圈若干。教师材料:课件,学生用材料一套。【教学流程】一、课件导入1、出示图片(马车、三轮车、汽车),提问:这几种车都是靠什么动力运动起来的?(马的拉力、人踩的力、发动机的力)2、出示缆车的图片介绍缆车的结构:各种缆车都有钢缆绳拉着,想一想,这钢缆绳起什么作用?缆车靠什么动力运动起来?(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就是他学习的基础。缆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学生对此非常陌生。由于学生对缆车的感性认识很少,教师要重点讲解分析缆车。)3

4、、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大家想不想亲手来安装一个小缆车呢?(学生对缆车及其运动方式充满着好奇感。教师从缆车图片引到我们的小缆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其探究的欲望。)(2)出示教具车。想一想组装一个小缆车还需要什么材料?(因为有前面对缆车的讲解铺垫,所以这里不是机械地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我们照图的样子安装一个小缆车”,而是让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自己尝试安装一个小缆车。)(3)教师边演示组装,边提示引导学生解决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关吗?”将细绳拴在哪里比较好?“细绳的长短与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有关吗?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

5、?”“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你有什么好办法?(4)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是要提醒学生人不能推或拉,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更为学生的以后的分组实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5)我们的小缆车安装成功了。想一想,怎样使它运动起来?(前后呼应。既与第一部分“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相照应,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重力”的教学。)三、认识重力师:请你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呢?生猜测回答体验活动:(1)请一位同学来提提老师这里的袋子。有什么感受?(2)请全班同学用两个手指来提提你坐的凳子,有什么感受?小结:物体这种向下的力,我们把

6、它叫做重力。我们的小缆车是垫圈所受到的重力通过绳的牵引转化为拉力,才使我们的小车运动起来的。(3)引导学生阅读P89页资料库“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重力这个科学概念。另外,教师还以开放的教学,引领学生对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学习进行拓展阅读。)(4)在刚才这个装置中,垫圈起了什么作用?绳子又起什么作用?(通过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这里是让学生明白绳子将垫圈的重力转换为拉力,进一步渗透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想。)(5)说说刚才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呢?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1)推测我们最少挂几个垫圈

7、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这样推测?我们增加或减少垫圈对小车的运动会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这样推测?(2)设计实验方案如果要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那该怎么办呢?怎样做实验来验证呢?请小组参照以下问题讨论一下实验方案。(课件)在“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对比实验中我们不改变的条件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我们要注意的地方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当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变化?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对小车

8、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五、拓展延伸(1)师:这辆小缆车我们给它一个拉力,它就运动起来了,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省些力气,让它自己动起来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我们下节课来交流。设计意图:一节课以问题开始,同样也以新的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中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2)学具整理现在请大家把小车等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到袋子里,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来研究小车。(学生整理实验材料下课)(整理实验材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的习惯。)【课后反思】新课标告诉我们小学科学课堂已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9、”的模式。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我们在教学准备中需要深思的重要内容。这里以刚结束的本校惠利杯青年教师上课比赛,我上的我们的小缆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感受。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由于是前一天傍晚才知道上这一课的,在备课与实验准备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刚开始备课的时候,我初步看了下教学内容。因为本课涉及到两次学生活动加上学生设计和教师指导,感觉时间非常紧凑,我将这节课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开始通过出示一辆没有动力的小车,让学生想办法使小车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初步认识下生活中的缆车,了解缆车运动原理,引出“我

10、们的小缆车”,提高学生制作小缆车的愿望。第二环节从动力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认知重力的相关知识,并安排学生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教师演示让学生从安装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小车。第三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拉动小车至少需要的“力”,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变化越快。整个探究过程把握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推理实验论证对比实验得出结论”的活动,利用实验数据分析描述事实,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个认识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是力与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时,开始引入环节还比较顺畅,但是接下来的环节出现了点意外,也是本节课最

11、大的“破相之处”。原本想着从出示小车之后的环节过渡到现实中的缆车介绍,再从现实中的缆车的动力过渡到小车的动力系统,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并且强化这个概念。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我将过渡环节遗漏了,直接出来了重力,给人一种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设到了学生在实验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明白怎么做了,也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实验,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学生

12、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在引导学生环节,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关注学生回答内容的程度也够,发现应当进行简短合理的点评,当然这里以鼓励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实验中要善于随机应变,适时的点拨,可以使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课堂出现的意外,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这个课堂生成,说不定能够上出不少“精彩”。以这节课发生的“意外”为例,我一时没想起如何在展示小车后进行下文的引入。课后,我与陈老师交流后,茅塞顿开:我太注重课堂的“装饰”,关注如何去按着教案进行教学,忽略了科学课的精髓,不知道如何按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活动。就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本课学生全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很积极地思考、动手,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渐渐发现我已经转换了角色,变成了学生真正的帮手,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当然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改进:1、因为出现意外之后,自己有点乱了阵脚,板书都忘了写了,真是惭愧。2、发现自己还是讲得太多,对学生的认知反馈还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