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4309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近年来,有几个围绕高考作文打圈圈的现象,颇发人深思:其一,每年高考之前,各有关网站、各语文报刊,必定利用自身优势,约请若干学者教授、作家名人严阵以待,高考作文试题一经公示,各位先生便会在“第一时间”极力吹捧当年试题如何如何出奇、如何如何有新意、如何如何有突破对权威们的高论,前几年,师生们都觉得新奇;形成模式之后,人们却不但不以为然,而且多少有些反感。因为在下一年,大师们又得如此这般地说上几句,那么,前一年的命题岂不是被部分否定甚至完全否定?常言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试题一经公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有些命题,尽管专家如何肯定,师生们(包括老百姓)却是不敢恭维

2、的。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试题已超过200道,但真正可以成为经典的试题却寥寥无几,而具有较大影响和领军意义的作文命题则更是凤毛麟角。以2010年18套试题为例,与前三年的命题方向基本相同,没有哪一道试题特别出色,不值得过分吹捧褒扬。从模式来看,无非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全在师生意料之中;从检测目标来看,仍然是以检测考生知识储存、文化含量、审美悟理水平及表达能力的高低为宗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试题文字怎样表述,那是各省市命题人员的权力,无须多言。但是,专家们是否也注意到了十分糟糕的试题呢?2007年重庆卷,要求考生参照题干材料,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

3、道题审题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认真审视之后,却发现有两处失当:一是“酸甜苦辣”缺乏新意,少了文化底蕴,失之俗套,给考生以似曾相识之感;一是命题有太多的沧桑感,难以调动考生抒发真情实感。题干中的两句话“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考生来说,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误导作用。须知,参加当年高考的“举子”们,95以上是十几岁的小青年,“高考制度”恢复了多少年,知与不知,无关紧要;至于“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是四十岁上下、甚至更年长的成年人的感悟,或者是那些屡试不第的复读生的追忆。这95以上的考生并不

4、是“过来人”,体会何来?因而,这些话,不但对其作文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却形成了一个干扰源,似诱导初涉考场的孩子们故作沧桑地写“苦辣酸甜”。而结果必然是,由于没有生活经历,考生只好编织谎言,言不由衷。然而,就是这道很糟糕的试题,当年竟然被专家教授们吹得云山雾罩的。这又说明什么呢?又如,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也很令人费解。试题公开之后,专家教授便大唱赞歌,溢美之辞连篇累牍,师生们却普遍以为,踮起脚尖,虽可尽目力所见,穷心力所思,看人生百态的确予考生以广袤的想象空间和多维的理性思考,但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为什么非要“踮起脚尖”?对于一个高中生(包括所有人)

5、来说,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抽象思维,都不免悬虚迷茫。有人尖锐地提出:“请问命题老师,你有过几次踮起脚尖的欲念和亲历?与其费劲地跂而望矣,何不轻松地拾级而上,更上一层楼呢?”诚然,倘能由此及彼,“虚”而实之,借“虚”以构制全文,倚“虚”而升华主题者,可望夺取高分。但能这样写作的考生,毕竟凤毛麟角。简言之,“踮起脚尖”没有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难以调动大多数考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看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只是一种权力。如果以水平而论,全国数以千计的老师都有资格为之。君不见,试题一经公开,各杂志社闻风而动,即刻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布:“我刊某题某题与今年某省某市高考试题不谋而合!”“我刊历年来与当年高考

6、作文试题挂钩题展示”学校方面也有类似的言辞,语文老师辛苦一年,命题数以百计,也可能有一两道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殊不知,这些“不谋而合”的命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的试题,都出自普通语文教师之手,这种几率近似于零的巧合虽纯属偶然,但毕竟给“碰上了”!所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并不神秘。文题可以是“早”(2010年湖南卷),“春”又怎样?“绿”又如何?倘若命之曰“缘”“诲”“悟”照样会有专家吹捧,照样有某校老师在高考冲刺时侥幸偶遇,照样有大量华章佳作让阅卷老师喜形于色,甚至拍案叫绝。“肩膀”(2006年辽宁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卷)、“人之常情”(2008年天津卷)、“品味时尚”(2

7、009年江苏卷)、“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卷)等试题虽有特色,“追寻”“错位”“优胜劣汰”“遭遇二难”等命题就没有优势?至于看图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因为涉及到古今中外,涉及到文理百科,命制将更加自由宽广,怎么设计都不会出轨,怎么设计都难挑毛病,所以也用不着专家们“激扬文字”了。 其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题作文”突然十分流行。每年高考一过,作家名人、写作高手、大学教授及高中教师纷纷捉笔,乐此不疲。2010年,居然连外国人也加盟。可是,稍加思索,便会觉得这“时尚”格外的无意义。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大头”,举足轻重,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但开考前一秒钟,谁都不可

8、能知道试题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先生们的“同题作文”与考生们的应试作文一同被评阅,这些费了老大气力再三加工润色的文章却不一定会得满分;非但如此,有的文章说不定还不能及格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还有一个事实也同样残酷:公开在网络之中的“同题作文”不乏累累,吹捧文章也多,可是,点击率并不高。高三师生基本没有兴趣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是“满分卷”,甚至“零分卷”,因为这些文章更真实,更切合考生写作实际。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给师生以启发和借鉴,而“同题作文”却没有这些功能。因此,先生们写“同题作文”,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如果真心要为师生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建议先生们加入到点评“满分卷”或“零分卷”的

9、大军中来,而不要费力不讨好地写什么“同题作文”。 其三,近年来,“零分卷”已成热议。所谓“零分卷”,一般界定为完全抄袭者,白卷或几近白卷者,无主题或文不对题者,废话连篇言之无物者,文理不通者,语病百出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分卷”应该比“满分卷”更少。但是,“零分卷”却并不少。读了几十篇“零分卷”,不禁为孩子们抱屈。平心而论,被公布到网上的“零分卷”,与其说是对考生“烂文章”的曝光,毋宁说是对评卷标准的嘲弄。这些文章,除极少数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恶作剧、瞎起哄外,多数文章,无论检测其构思、主题、知识储存、文化含量、表达方式的优劣,或者考量其悟理审美程度之高下,都不该记零分。考生们曾对这种草

10、菅“文”命的做法提出过抗议:“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够尖锐吧? 举两个典型例子: 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女生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该文长达2000余字,虽然观点有些愤世嫉俗,文章有些不雅之词;但总的看来,主题比较鲜明,论据比较充分,视野开阔,涉猎古今,结构、文笔等都很有特色。请看几个精彩段落: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

11、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意思,不外乎做人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待一个事物,它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内涵好,从外在看起来又高雅精致,那就没的顶了。但在我看来,从现实的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不能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王国维绝望了,自杀了,“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是必然的。他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和他从论诗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天差地别,可叹可笑啊!王国维对一些雕虫小技如诗歌的欣赏癖好,仿佛一个冒着铜臭的权贵富翁,把

12、玩着一个上古的鼻烟壶,或前朝宫廷贵人使用过的一樽精致夜壶。生活早已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感悟,他却在人间词话中絮叨,我看,这人间词话可以扔到垃圾桶了。王国维可以休矣。 就是这样一篇有思维力度、有文化内涵、有真情实感、有鲜明个性、行文流畅的好文章,不知触痛了哪位先生的神经,大人朱笔一挥,居然判其为零分卷! 再看2009年广东卷零分作文常识的片段: 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 俗话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这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宁愿回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谁不让我睡觉?我捡一块石头就可以表达我的强烈不满了。每当晚自习放学

13、走出学校,抬头看见天空一轮凄凉的明月,我不禁发出千古一问: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难道你不知道是人都要睡觉的吗?竟然不让我在课堂上睡觉。 我们新一代的祖国花朵多幸福,天天早上7点到学校。但是,我要睡觉啊老师你竟然说,上课要睡觉的同学回家睡我觉得老师没常识,校长没常识,教育界没常识,现在高考写常识,无疑就是给我机会,表达我对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强烈的不满,还有深深的鄙视。你们没常识。学生是要睡觉的学校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人是要睡觉的我要睡觉睡觉 考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我要睡觉”起笔,论证了张弛有度的哲理,进而对老师、学校、甚至整个教育部门违背“常识”的做法提出质疑,既切题,也

14、有深意。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他说的却是真话、实话。 说到这里,突发奇想:如果能将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作文“零分卷”汇集成册,恐怕会比刊行“满分卷”更抢手,因为它给师生们的启迪和思考并不啻于“满分卷”! 最后,谈谈高考作文语言体式问题。 2001年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要考生对“诚信”作出评价,江苏南京十三中蒋昕捷一篇赤兔之死,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篇用古白话写就的佳作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给出了满分。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凸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

15、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其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 自此,每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各省都有几篇是用文言文完成的佳作,令阅卷老师兴奋异常。试举之则有: 转折(2003年北京卷)作者:北京101中学理科实验班耿亮 珍珑(2006年福建卷)作者:不详 吊李白歌并序(2007年浙江卷)作者:高志远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2009年湖北卷)作者:武汉汉南区二中周海洋 2010年,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学生王云飞一篇绿色生活轰动全国,这是继2001年赤兔之死后又一篇文言文高分作文。这位“古字奇才”,通篇都用文言文写作,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难倒了若干专家教授。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步高说:“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即使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很难有这个水平。”6月29日,东南大学先北京大学一步,向王云飞颁发了土木专业录取通知书。 这一事实说明:高考作文用日益远离我们的文言体式表达,也是符合国情、顺应潮流的。写文言文虽不宜倡导,但也不必排斥,我们不要以为“宣传这种作文就是提倡复古”,提倡复古肯定不对,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不能没有古典情结。所以,国家考试中心和各省市语文命题组有必要考虑在高考作文“要求”之“不少于800字”后加上“文言文600字左右”的文字,越早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