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目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428472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调控的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观调控的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观调控的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宏观调控的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宏观调控的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调控的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调控的目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干预和调节已达到一定 的目的。论及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首先要知道我国宏观调控主要 目标的内容: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 定 4 、国际收支平衡。 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 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 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 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 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 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

2、地增长,尤 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 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 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 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 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 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 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 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 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

3、因此,失业的成 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 策的首要目标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 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 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 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 算指数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 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 13%之间,所谓 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 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国际收

4、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 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 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 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 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 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 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 到的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 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 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

5、止汇率变动、外汇储 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 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 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 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 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 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 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 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

6、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 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 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 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 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 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由此,在制定经 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 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 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 体。宏观调控主要

7、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两者充分搭配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适时的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 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41997)19982003 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 策 2004至今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的宏观调控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 2004 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序上升到第六,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 逐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步步高。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增加44

8、00 万人 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平衡,结构优化 政府投资建设重大设施项目,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经济发展的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通过计划手段来创造 条件,突破地域 自然条件的限制建设开发资源 缓解经济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经济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 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内容: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 调控都属于经济手段,还有经济计划、产品购销、产业政策、开发式 扶贫政策等多种手段,把握经济手段的内容有哪些。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 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9、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法律手段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 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我国 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 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 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因此,每次宏观调 控的主要任务都是“治”过热。而本轮宏观调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

10、 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 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 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 的平稳较快增长。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发挥各种组合效 应。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 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 用市场化手段。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三种组合:一是手段组合,即坚 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是政策 组合,即发挥货币信贷政策、

11、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 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三是工具组合,如在货 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 口指导等市场化工具。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 次小步微调。过去,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多表 现为集中性和大力度。就是当经济已陷于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 胀时,为了迅速扭转过热局面,集中性、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措 施,结果往往造成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 低。而本轮宏观调控见事早、动手快,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 因此表现为适时适度的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长地保持

12、经济平稳快 速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小步微调, 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 需要新的微调。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小步微调的先例。在宏观调控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的协调配合上,做到“四结合”, 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相 结合。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体制环境下,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许 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粗放密切相 关,与体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 此,政府为熨平经济波动而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管理, 就要与政府承担的其他经济职能相结

13、合。比如,为了解决农业基础薄 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坚持了区别对待、有 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急刹车的原则。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经 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把 一些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并具有长期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度 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扫除经济发展 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宏观调控的目标上,注重内外关联。过去,宏观调控主要是考 虑实现国内经济目标。而现在,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国内外 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宏观调控就要注重统筹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目标。 比如,为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

14、题,对内政策方面采用了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对外政策方面又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取 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对资源性商品开 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货 币信贷投放过多,又有利于解决外贸顺差过大,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 排。综合起来看,宏观调控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特点突出。但宏观 调控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问题,经济 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仍然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可忽视。同 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经济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问题等,仅靠宏观调控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