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42768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7题组一炼字1(2012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可以从词语“空”本身的意义、词性、描写对象、感情或主题上的作用等

2、几个角度入手。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更明确表明了思乡难归的情感。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

3、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2(经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_解析: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可见,“日暮”“

4、月初白”是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解析:先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与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最后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

5、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题组二炼诗眼3(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崔涂,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矰缴:一种在绳上系箭射鸟的工具。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眼是“孤”。首联写孤雁的失群,颔联写失群后的哀鸣和胆怯,劲联写孤雁飘零的凄苦,尾联写孤雁的疑惧心理。(2)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答:_答案:“低”字和“冷”字用得好。“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

6、,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淡的昏暗中飞行,突出了行程的艰险。一个“冷”字,写出大雁只有冷月相随,突出了大雁飞行的孤单,心境的凄凉。(3)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运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长期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情熔铸在孤雁身上,通过孤雁失群后生动情态的描绘,寄予着诗人凄凉悲伤的身世之感。4(经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

7、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_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尔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

8、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题组三语言风格5(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荆南别贾制书东归 郑震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1)诗歌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前两句,从结构上看,运用了对偶手法;从内容上看,“秋雨满江楼”与“春风度客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所要表达的内容。答案:诗歌前两句用了对偶及对比。当年来荆南,正好是秋雨淅沥的季节,在凄风苦雨中登上江楼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今日得以离去,上天仿佛也懂得我的心情,让和暖的春风为我送行。作者把“来时”与“归日”作了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2)指出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答:_解析:联系全诗,不难看出诗歌风格明快、清新、自然。由题目可知,诗歌所要表达的是“东归”之情,联系“归日春风度客舟”“月明吹笛下扬州”等诗句,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是愉悦。答案:诗歌风格明快、清新、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