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427040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

2、,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1王阳明的画像。2丁肇中的获奖答辞。1课时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了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

3、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用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这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思考: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当今的世界环境?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见解。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4、。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在此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指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实践,偏向

5、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6第4自然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探究外物,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7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8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索。9第8自然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

6、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10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12第12自然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应付

7、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必不可少的。1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就会成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现和成功,都是通过探究和实践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开拓精神,成为一个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以

8、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验为例,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进一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再次强调论点,同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本文洋溢着作者对当今的中国学生的深切期望,在字里行间,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一个科学家的睿智和平实。文章简短精悍,语言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摆事实与讲道理穿插进行。列举事例时,又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鲜明。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引出观点后,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运用自然,恰到好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积极构建对议论文的认识。由于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努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