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426634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教学设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引入。通过电的应用、产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发电站产生电如何输送来引入电路知识。从电路实物图画法难过渡到电路图。二、学生分析对电学生是非常熟悉的事了,小学的常识课就已经涉及到了。知道电比老虎还要可怕,电是非常有用的。对于电的产生,电路还是相当陌生的。从实物图过渡到电路图,学生在认知方面有困难。三、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4、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判断电路的

2、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难点: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五、方法设计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一)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要用电?电从哪里来,你知道吗?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各种电池(认识各种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种小电器用电。(二)电路设问:电灯为什么会发光?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实验:图43小灯泡发光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

3、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通、断

4、。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能有无的。2、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继续刚才实验1的演示,重做图4-3的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必须防止电源短路。

5、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的大小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小结: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观察:观察手电筒电路。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可让学生自带手电筒,作随堂观察)。思考:手电筒电路的开关与我们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作用相同,结构可以不相同。(三)电路元件和符号电路图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

6、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1、电路元件符号: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导线交叉不相连、导线间连接等。2、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让同学画出图49实验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变换一下图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实验:图410、图411,画出实验电路图,引入电路的连接方法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

7、串联和并联。如果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串联,如果把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并联。介绍: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干路、支路和分支点补充:1画好电路图应注意的事项(1)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都画在电路之中,不能遗漏某一电路器件。(2)规范地使用器件符号。(3)合理地安排器件符号的位置,应尽可能使器件均匀地分布在电路中,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4)平直地描绘连接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弯处一般取直角,使电路图画得简洁、工整。2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识别串、并联电路可以从电路中有无支路入手分析:串联电路没有

8、其它支路,并联电路中有几个支路。也可以从电路的通断来判别:串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个用电器,整个电路就被切断;而在并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条支路,其余支路仍然是通的。3设计电路的方法设计电路,就是按照要求确定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的位置。其方法是:先将开关和用电器对应地连接起来,要能分析出开关是控制哪个用电器的,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是控制干路,还是控制支路);再将开关和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若开关是在干路中,应与电源串联。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画出电路图。作图时,电路元件要按照规定的符号画出来。最后,根据题中要求,按照所作出的电路图,逐项检查,看是否合乎要

9、求。4、连接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按照一定顺序连接;各元件与导线间的连接要牢靠;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连接电路时,一定要防止用导线把电源直接连接起来。5、识别串联电路的方法是:(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串联电路中,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所以流过第一个用电器的电流,要全部流过第二个用电器,若第一个或第二个用电器出现问题,另一个用电器一定受到影响,也停止工作,即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彼此互相影响。(3)通过实验观察识别。只用一个电键就可以控制串联电路的各个用电器。6、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是:(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并联电路中,用

10、电器是并联在电路的两点间的,所以电流的路径不是一条,而是若干条。(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若干条,每条路径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电路,各用电器彼此互不影响。(3)通过实验观察去识别:电路中的开关不只是一个,其中有一个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其余的开关控制各自支路的用电器。练习:(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需要哪些器材(包括名称、数量)?(2)为防止接错或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3)图1所示电路中的开关的接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把它改正过来。五、课后反思课后练习安排的电路图的连接

11、学生很感兴趣。课后纷纷要求教师面批。积极性令人感动。本节内容安排为1课时。教材从现实生活着手,带着学生进入电的世界。教材的难点在于电路连接状态的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好,基本能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物图和电路图的转化中却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2.理清_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3.欣赏_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_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2._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_是一篇以

12、议论文为主的_,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_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_的文题。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峦叠障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话。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二.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停滞:因为受到了阻碍不能顺利的

13、运动或发展。不堪设想:不能想象未来的情况,指事情的发展会有很坏的结果。尖端:发展水平最高的(科学技术等)。三.课文内容讲解:_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这两次谈话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段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的重点是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世界在变化”话语简短,却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准确地表明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而“封闭”、“自我孤立”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发展不协调的现实,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

14、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1988年期间国内虽有变化,但邓小平认为力度不够,能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才说我们“落后了”。而正是这个“落后”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制约中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段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围绕“科学就

15、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作者的谈话思路十分清晰。首先从我国已经耽误了20年这一惨痛教训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还不重视科学技术,那么中国还将耽误20年,并从农业方面举例,有力的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面论述强调要把教育解决好。因为要重视科学技术不能忽视教育。再次谈到知识分子,阐明重视知识分子就是重视科学技术。最后将三个方面的内容上升到战略方针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两次谈话阐述的是一个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指出了对于生产力发展,即对生产力三要素提高起着推动的作用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是占第一位的,“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