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4146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测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总结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概念、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的概念;理解并掌握 土地的功能、特性。、土地的概念土地资源管理意义下土地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层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构成的自然 历史综合体。在这个概念中把土地看作自然历史综合体,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七个构成要素组成。其中:气候是指农业气候;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土壤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水文是指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岩石是指地表岩石;植被是指地面植物覆盖层

2、; 人类活动成果是指人类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如,施肥、耕作、排灌、土地帀敕徐、I TR )土地资源 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 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 能为人类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 益的那部分土地。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上地的经济形土地的自然特性1) 土地是自然体、具有自然特性2)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绝对数量(面积)的有限性5)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3)土地自然地理土地的经济特性(1)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4) 土地的资产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3)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

3、能,3 )仓储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5)储蓄投资增值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的作用(1)土地是社会制度演变中的介质;(2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3) 土地是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我国土地资源特征1、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严重,人地矛盾尖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较严重;2、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

4、3、农业用地土壤环境恶化保护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3、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4、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 境的关注与考虑 。如何树立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1) 努力把握人类社会与土地之间关系的平衡,有效协调人与地关系,实现人与人、代际之间及地区间的关系和谐。2)努力实现对土地

5、的索取和给予之间的平衡,对土地的索取不能超过其自然恢复 的阈限。3)对土地利用应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 追求经济增长。4)树立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念,保护土地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把如何支 配和使用土地上升到关系人类当代和后代的生存与福祉的高度来认识。5)杜绝通过对土地与环境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现象。实现既 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又可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协调发展。如何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1)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使有损土地和环境的投入要素使用量持 续下降直至脱钩,以无公害、无污染的投入要素取而代

6、之。2)实行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改变环境治理的“事后战略”。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估”制度,贯彻“谁污染谁出资防治”的原则,将治理环境的费用由建设项目发 起人承担。3)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在化。将土地资源与环境损失的代价由受益者承担,使利益与 责任相统一,从而使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 )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由政府对人口转变过程进行干预,根据资本积累、技术进 步和自然资源变化,使人口规模和增长率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人均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适应。5 )消除愚昧和贫困。愚昧和贫困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动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 措施就是要逐步消除愚昧和贫困。可持续发展要求

7、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从那些方面入手1)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各区域的耕地总量不减少。要求在土 地供给方面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废弃地, 开发、利用海洋,提高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在土地需求方面,做 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2)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对建设用地、农地、特别是耕 地数量和质量及其变化,要建立规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确定其可持续性的临界 水平,环境变化的风险水平和不确定性,以便对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加以控制和纠正。3)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要科学地评价土地的资产价值。建立土地资产核算制度,把土地资产纳入会计

8、核算体系。在进行成本一效益核算时,除将土地占用成本 计入成本外,还应将因土地利用所造成的第二章土地管理思考题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合理组织与监督土地利用,以及开发、整治、保护土地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综合性措施?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 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宣传、贯彻、执行土地法令和法规。? 我国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 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土

9、地管理的容体系(1 )地籍管理。主要由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地 籍档案(信息)管理等项工作组成。地籍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确认土地权 属,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土地权属管理。主要由土地权属的确立与变更、土地权属的监督管理、土地 征用、土地划拨、土地出让、转让、抵押、租赁的管理等工作组成。土地权属管理是 为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而采 取的一系列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和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措施。(3)土地利用管理。由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土地开发整治、 保护管理,土地利用监测管理等工

10、作构成。土地利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组织土地 利用,实现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利用的合理化,这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容。(4) 土地市场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要求通过 市场合理流动,土地市场是市场体系中基础性市场之一。土地管理容体现间的相互关系土地管理的四大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土 地管理的容体系。从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 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地籍管理和土地权属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 基础,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地籍管理为其他三项管理工作提供有关土地数量、质量、 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信息

11、,以及土地权属状态的法律凭证,是搞好其他土地管 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管理的宏观管理职能土地管理活动过程就是管理者行使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土地管 理的宏观管理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宏观调控等职能。且这些职 能相互关联交叉,形成连续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技术方法技术方法是指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PS等高科技数字化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土地调查、土地信息与土地评价等是土地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一项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面积、类型、 质量、分布、价格和权属等资料的基础性工作。地籍的涵义现代多用途地籍是国家为规划、控制

12、、调节、监督和组织土地利用,以土地权属 为核心,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所建立的记载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质量、利用 现状及附着物等的册簿和图件,是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的集合地籍管理的容地籍管理的容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中国现阶段地籍管理的基本容有: 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和地籍信息数据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地籍资料需求的增长,地籍管理的容还将随之不断地变 化和充实。(1) 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位置(界线、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为目的而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容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13、;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农村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2) 土地登记。是国家为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它项权利而依法进行的 土地权属审核、登记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主要登记国有 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经过登记的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受法律保护。(3)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类型和权属状况等进 行的统计、汇总与分析,并为有关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土地统计的目的在 于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准确及时地为政府提供可靠的数据,作为制定政策 的依据。(4)

14、土地分等。是在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自然 经济条件,进一步确认各类土地的等级和基准地价的工作。土地分等定级是实行土地 有偿使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 抵押等进行监督检查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5) 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登记、统计等地 籍管理活动的历史纪录、文件、数据、图册资料进行立卷归档、保管与提供利用等工 作的总称。土地权属土地权属,也称地权,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土地权属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是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容主要包括

15、土地的权利归属制度、土地所有权禁止转让制度、土地登记制度、保护耕地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统计制度。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与客体(2)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国有土地所有权惟一的主体是代表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国家。“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由国务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机关、组织、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成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因此,都无权擅自处置国有土地。(3)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法律规定,我国国有土地包括:城市市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国家征收的土地;依照宪法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荒山、荒地、林地、山 岭、滩涂等土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与客体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农民集体分三种类型: 村农民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