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40458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一细读伊沙张常氏,你的保姆王毅(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从诗集饿死诗人开始,伊沙坚持着口语化或者被人称为“后口语化”的 写作。近年来又由于种种原因,伊沙和于坚、韩东等人一起,声称坚持“民间立 场写作”,以与“知识分子写作”相抗衡。这些因素都往往使得伊沙作品看起来 十分简单。似乎,能阅读报纸的读者就能领会伊沙的作品。但实际情况恐怕远非 如此:如果不是用读报纸的方式来读解诗歌,我们就会发现,看似简单的作品, 也完全可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在批评方法中,英美新批评派强调,一个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复杂性或者说 对矛盾对立的包容性。笔者曾经主要运用新批评方法,读解过穆旦诗八

2、首那 样相对比较复杂的作品(名作欣赏1998年第2期),现在试图同样运用新批评 的方式,来读解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个诗歌文本,这就是伊沙的张常氏,你的 保姆:我在一所外语学院任教这你是知道的我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不向教授们低头这你也是知道的你不知道的是我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闻名全校的张常氏在我眼里是一名真正的教授系陕西省蓝田县下归乡农民我一位同事的母亲她的成就是才巴一名美国专家的孩带了四年并命名为狗旦一把鼻涕的患子随其母离开中国时满口地道秦腔满脸中国农民式的朴实与狡黔真是可爱极了下面依次读解。我在一所外语学院任教这你是知道的我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不向教授们低头这你也是知道的这几行诗非常简单。从策略上讲,诗

3、歌中的说话人,假设了一个对自己的情况有 所了解的听话人,即“你,借以展开后面的述说。前两行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你”知道的事实:“我”在外语学院任教。语 句干净,意思清楚,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外语” 一词,对“学院”进行了限定: “我任教于一所从事外语教与学的专门大学。接下来的三行陈述了“你所知道的另外一个事实:在“我的外语学院里, “我从来不向教授们低头。这个陈述跟前面一个相比,就出现了明显不同的东 西:它不仅仅是事实,而且还夹杂着了说话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把“在一所外语 学院任教这个简单的事实引向了新的方向:它至少表明“我虽然也是学院教 师,但却是他们中的异类。“我跟他们是对立、不一致的,而且

4、是很大程度上 的不一致一在别人面前自愿地“低头”,是对他人友好、尊敬的表示,而“我 是“从不向教授们低头”。“从不表示了一种决绝的态度,一种相当尖锐的矛盾 对立。“教授们”,首先是代表知识以及有关知识的承传等事项。当然,不同的教 授,在知识承传的方式乃至知识掌握的多寡等方面肯定会有区别,我们可以对某 个教授表示不满,不以为然,从不向他/她“低头”,但如果要对教授“们”的整 个群体表示漠视,却显然不合理也不够明智。鉴于此,“我”的不恭敬,似乎与.教授们”的知识本身无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以个人的身 份,以激进、决绝的姿态,向代表知识和负责知识承传的群体(教授“们”)公然 表示不敬?

5、希望后面的诗行能够给我们以足够合理的解释。或者说,我们因此急 于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有些蛮横无理的不恭敬态度?同时,这三行的陈述,跟开篇的两行一起,构成了明显的排比,可以很清楚 地感觉到,这几行简单的诗句正积累着气势(“这你是知道的”;“这你也是知道 的”),为后面的不管是递进还是转折,都作好了铺垫。接下来出现的是突然的转折:不是转折本身突然,而是转折之后说话人陈述 的事实和情感倾向:你不知道的是我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闻名全校的张常氏在我眼里是一名真正的教授系陕西省蓝田县下归乡农民我一位同事的母亲从前面的“你”所知道的两项事实,说话人顺利地把话题转向了另外一个“你不 知道的”事实:“

6、我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从前面的“从不向教授们低头”到这 里的“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毫无疑问,这之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反差。“老保姆”和“教授们”之间形成了再一次的尖锐对立,就像前面“我”和教授 们的对立一样。而这之间的张力一“老保姆”和“教授们”之间的张力,把我们 进一步带进了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境况:本来是在期待着说话人告诉我们,为什 么“我”要和整个“教授们”对立和抗衡,但说话人却节外生枝地给我们介绍了 一下“老保姆”,一位同事的母亲,一个乡下的老农民。这种情形在高校中并不罕见:某位同事的母亲,从乡下来到学校,帮助在高 校任教的儿子或者女儿做做家务什么的,.顺便也打工,诸如当保姆带孩

7、子之类。但间题是,“她”怎么就成了 “一名真正的教授” ?老保姆张常氏,“是一名真正 的教授”,这显然是一个悖论,而且极为武断。如前所说,教授们是知识的群体 象征,但就在“知识”面前,老保姆张常氏这么一个乡下农民,我恐怕她连做教 授们的学生都没有资格,还谈什么教授,逞论“真正的”教授。不过,正是在“真正的”这个词上,显示出说话人与众不同至少是与“教授 们”不同一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倾向。说话人没有忘记,要让这个多少有些惊世骇 俗的看法得到认可,必得加上某种限定,某个相当的条件。这种限定就是,设定 某种“我”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认可的一般流行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所以, 说话人(必须)声明是一“在我

8、眼里”。这样,通过介绍老保姆张常氏,说话人开始回答在前面我们很关心的那个问 题:“我”为什么以及凭什么和整个代表知识的“教授们”对立。不过,回答的 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是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农民保姆张常氏来回答。之所以 能够如此,是因为说话人坚守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而在情感倾向上认同了保姆 张常氏(“我” “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并认为保姆张常氏才是“一名真正的教 授”)。当然,至此为止,这个回答才刚刚开始,并且仍然还是显得有些笼统和 武断。接下来的诗行,详尽地陈述了保姆张常氏“在我眼里/是一名真正的教授” 的理由。她的成就是把一名美国专家的孩子带了四年并命名为殉旦一把鼻涕的息子随其母离开中国

9、时满口地道秦腔满脸中国农民式的朴实与狡黯真是可爱极了这些诗行也不难理解。如果我们先不理睬说话人的一些特别的措辞,那么,简单 地仅仅从意思上讲,这些诗行无非如此:下归乡农民张常氏,做了她作为一个保 姆应该做的事情:为外语学院一个美国专家的小孩当了几年保姆。但是,诗歌不 是简单的陈述,诗歌中的语词选择会带来比陈述意义更多的东西。我们看到,说话人把农民保姆张常氏的这份工作称之为“成就”。这个词语 多少有些刺眼。“成就”是一个大词,而保姆的工作显然是件小事,这个大词一 在一般情形下一很难稳妥地安放在一件做保姆这样的小事上。在我们一般情形理 解“保姆”的语境中,“成就”一词肯定会遭到明显的意义上的扭曲;

10、相反,如果 设想,说话人把“成就”一词安放在“教授们”的语境中,我们肯定会很放心、 很自然,因为它符合我们通常的习惯,“成就”一词的意义也就不会遭到语境的 扭曲。而如诗中那样,把“成就”用在保姆的工作中,就可能具有明显的反讽意 味。这是一种可能。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成就”与“保姆”之间的异 常强烈、醒目的对比和反差,可以提醒我们,不能在通常意义上来理解这个农民 保姆张常氏的工作,她的工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如果是后一种可 能,“成就”一词也就因此和前面的“在我眼里”、“真正的教授”、“致敬”相互 呼应,加强了联系。“成就”还并不是这首诗中惟一的一个大词,接下来我们很快就发现,

11、张常 氏在做保姆带小孩的过程中,把美国专家的孩子“命名为狗旦”。“命名”成了另 外一个非常显眼的大词。“命名”一词,同样和保姆张常氏的工作和身份都极不 相称。我们知道,命名是一种权利,并不是任谁都拥有这份权利。具有反讽、悖 论意味的是,农民保姆张常氏,我们先不讨论她是否拥有替别人命名的权利,她 本人的名字一张常氏一就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名字。按照旧时的惯例,“张常氏” 中的“张”应该是夫姓,“常”是自姓,而其中的“氏”表明她的婚姻状况,为 已婚。在这三个字的名字中,两个字都只表明姓氏。而在“姓名”中,“姓”指 向作为群体的家族、姓氏,“名”才真正是自己所有、个体标识。张常氏和旧时所有已婚的女性一样

12、,丧失了自己的名。张常氏几乎就等于无 名氏。现在,正是这样一个连保留自己名字的权利也没有的保姆,行使了绝大的“命 名”的权利一把美国专家的孩子“命名为狗旦”。这样一来,这次命名活动,不 仅和命名者本人的身份处境形成一种悖论,同时也和命名的实际内容之间构成一 种反讽关系:“命名”这个极为庄重的大词,一下子就直接面对“狗旦”这样一 个调侃式的、极为民俗化的儿语。“命名”和“狗旦”、“张常氏”和“命名”,相互之间的对立、争夺和消解, 使得诗歌的意义变得异常复杂和缠绕。不过,这种含混都是建立在我们对这些语 词的通常意义的理解之上的,或者说,是建立在我们通常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如 果我们能接受诗歌中说话人

13、的价值观念和看待世界事物的眼光,它们却又具有某 种明显的一致性:毫无疑问,“命名”与“成就”、“真正的教授”、“致敬”等等一 以贯之。除了这些以外,这次命名更为重要的地方在于,保姆张常氏在大家(甚至包 括她本人)不知不觉中逾越了一般意义上保姆的职责/权利范围(因为“命名”行为 显然已经远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保姆所能拥有的权利):由通常的保姆的体力 劳动,变成了不同寻常的脑力活动,由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也对孩子进 行言谈举止方面的教导或者“教授”一教育、传授。阅读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很 容易理解,为什么说话人认为:在“我”眼里,张常氏是一名真正的“教授”。事 实上,说话人显然故意含混了“教授

14、”一词的多种含义,并利用了前面“外语学 院”这样一些语词带给我们在阅读上的思维惯性,而在“教授” 一词中埋藏了保 姆完全可以具备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教”、“授,义项。因此,现在我们不能再 简单地把张常氏作为一名“教授”这样的说法,仅仅看成是说话人的一个武断的 陈述。从这里开始,说话人把关注的重心,从一般的体力活动转向了脑力活动,转 向了保姆张常氏对专家孩子的言谈举止的影响方面。我们接下来看到,这种影响 的结果是,“一把鼻涕的患子/随其母离开中国时/满口地道秦腔/满脸中国农民式 的/朴实与狡黯”。在我们前面读到的诗行中,在“美国专家的孩子”这个短语里, 照顾到“美国专家”的学者化身份,诗人因此中规

15、中矩地使用了“孩子”这个相 当书面化的语词。但在这里,为了体现农民保姆张常氏的影响,诗人非常细心体 贴地使用了 “息子”一词。而且,这个息子不但一把鼻涕一卫生标准显然不同于 美国专家,而更接近中国农民保姆张常氏一更是满口地道秦腔,满脸中国农民式 的朴实与狡黯。总之,我们完全可以说,从美国专家那里来的、相当书面化称呼 的“孩子”,经过保姆张常氏的细心调教、教授,已经名全实归地成为了一把鼻 涕的“怠子”,名实相符地成长为“狗旦”。“真是可爱极了 ”。说话人用一个欣喜的感叹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同时再次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全诗结尾处的这个明确表态应该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个明 确的态度,保姆张常氏的“成就

16、”很可能就被一些字眼以反讽的方式消解掉,比 如“狗旦”,比如“一把鼻涕”,还有中国农民式的“狡黯”等等。这样,“她的 成就”最后就可能沦为反讽中的笑料。现在之所以能够避免这种灾难性的读解, 实在得益于说话人这个最后的明确态度一对这个“一把鼻涕的患子”的赞叹和喜 爱,事实上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对保姆张常氏“成就”的认可,同时也是把前面 所出现过的一些或明或暗的类似情感倾向一比如前面的“不向教授们低头”、“向 一位老保姆致敬”、“真正的教、授”、“成就”等等一进行了一次最后的强有力的 连结。也正是这样,在诗歌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对立矛盾、反讽、悖论以及含混之 中,诗人依靠这种越来越明显的情感倾向,最终统一了诗歌中全部的张力和矛盾, 诗篇也因此结束。诗篇虽然结束,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