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39729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高考化学模拟试卷第卷(共68分)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O:16;C:12;S:32;N:14;Fe:56;Cu:64一、选择题(单选。每题3分,共24分)12000年5月,在香港拍卖会上,保利集团花费3000多万港币购回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国宝:铜铸的牛首、猴首和虎首。普通铜器时间较长容易出现铜绿,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这三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40年后看上去依然熠熠生辉,不生锈,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最可能的是( ) A它们的表面都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解洗去 C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小,因此不易被氧化 D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

2、、银、锌的铜合金2、某制药厂尾气中含有少量的SO2气体,一般用NaOH溶液或氨水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分别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处理相同量的尾气,两种方法所需吸收液的体积关系是 ( )A、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大于氨水 B、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等于氨水 C、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小于氨水 D、无法判断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B、 只要酸与碱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相同,它们反应后的溶液即呈中性。C、 100时的纯水仍呈中性,是因为H+和OH-的物的量浓度仍相等。D、 碳酸溶液中的c(H+)是c(CO32-)的二倍4、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按一定的比例进行,

3、下列叙述中,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不相等的是 ( ) A、各物质所含的该反应微粒的个数之比。 B、各物质的质量之比。C、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D、气体物质在相同状态下的体积之比。5、有关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定,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l-存在B、加入氨水时生成白色沉淀,当氨水过量时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Al3+存在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有NH4+存在D、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CO32-存在6、有下列两种说法:一种碱溶液与另

4、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产物之一是强碱性物质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溶液的酸性减弱。其中存在的是 ( )A、只有 B、都可能存在 C、只有 D、都不可能存在7、在下列有氯化铁溶液参加的反应中,与Fe3+水解有关的反应是 ( )FeCl3与Cu反应;FeCl3与H2S反应;FeCl3与KI反应;FeCl3滴入沸水中;FeCl3滴入苯酚中;FeCl3与NaHCO3反应;FeCl3滴入石蕊溶液中。A、 B、 C、 D、8在方框的3个碳原子、2个硫原子中,哪一个碳或硫原子的立体构象更接近二氯甲烷的碳原子 ( )H3CCOHH树立现代理念,办好现代学校 在教委领导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三期小学骨干校长培训

5、班学习,月12日至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月学习时间里,名教授、名校长及教育部领导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如德育问题、教学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等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初步树立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德育观、管理观和办学观。下面就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一、为社会培养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个答案随时代变化、随人类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和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原始社会,教育是为了传递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与技能;封建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奴役人民的统治者,学而优则仕。现在,中国社会即将进入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

6、力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样,就使我们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价值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应当强调它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 首先是未来性,这是相对于过去强调基础教育的继承性而言。基础教育的宗旨在于打基础,对基础的规定过去主要强调学习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经验,以及当今世界现实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所以这种基础过多的考虑的是现在,而忽视了从社会发展和未来需要的角度来设定基础的内涵,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淡化了德育,因为德育不考,淡化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培养,因为这些也不考。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

7、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小学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教年,想年。我想,这是面向未来的重要观念。比如,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双基,还要针对未来信息社会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网上学习与交流的技能,学会主动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又如,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导学生掌握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学好外语,也要发展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拳打脚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和未来社会融为一体。 其次是生命性。教育的主体是人,是最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最具有内涵的生命。一方面,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少年儿童

8、,同时,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忽视了教育的这一重要特点,就会出现不把师生当“人”看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表现为一种人格的不尊重,而且表现为不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主体,而是看成一种工具。具体地说,是把教师看成传递知识的工具,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工具。我们必须看到,正在到来的是一个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生命的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自己潜力的时代,因而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发展的促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对教师,不仅要求教书育人,也要求在不断的学习发展中,在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育人。对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双基,更要在掌握双

9、基的过程中学习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适应、学会竞争、学会关心,最终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人。再次是社会性。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个人的价值只有融入社会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个人的发展应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需要,用社会的要求整齐划一地要求所有的学生,即所谓的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了人的个性,违背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这一辩证思想,导致了教育平均发展,学校缺乏特色。另一种态度认为,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这无疑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在实践中又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并进一步发展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

10、定,学习条件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结果由学生自己体验,因此完全摈弃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最终只能陷入了教育虚无主义的泥淖,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社会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使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达到有机统一。二、学生是发展主体的学生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谁是主体,这一问题现在仍争论不休,有人说教师是主体,有人说学生是主体,还有的提出“双主体”,我认为,教育过程只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因为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而学生的发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进一步体现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

11、和差异性三个方面。 在习惯上和实际教育中,通常把学生看成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需要依赖和服从老师,我们承认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也要看到,尽管小学生处在少年或童年期,但依然具有主动地应答、选择、发现、思考、策划、行动、反思等需要与可能,具有关注自己和要求自己不断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这就是我对学生主动性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加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和“驯兽”又有什

12、么区别?顾明远教授曾说“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主动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创造水平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最高水平。 针对教育中往往只注意学生现有状态,局限于对学生现有状态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学生好差分级的标准和进一步教育的依据这一弊端,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这一观念。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忽视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学生潜在的可能发展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教育最有用武之地的真正的舞台,大连第十五中学每年向美术学院输送大量的美术人才,是当地的美术天才就是多吗?我看不完全是这样,我想主要是这所中学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所取得的。实验小学获宋庆龄奖学金的卢新璞是天生的珠算天才吗?我想

13、也不是,是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挖掘潜在素质后天培养的结果。 最后说说差异性。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看到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教育的包袱。有差异,才有个性,才有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当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素质教育有一个观点,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体现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相同的发展,也就是平均发展,比如,一门学科的教学,考试时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考满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这种愿望变成一种硬性要求,如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得了满分,老师就不满意,甚至对学生进行申斥、挖苦,这就是否认了学生差异,追求

14、平均发展的思想,这就是错误的。就这一方面的意义来说,素质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最主动的发展,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标准件去制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也在这里,应试教育不承认学生的差异,用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把许多所谓的差学生“卡”了下去,而培养了少数学习好的“英才”,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培养“英才”,但这里的“英才”不仅包括学习好的,而且包括王军霞、赵本山这样的“英才”,包括方方面面的“英才”。这是一种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教育,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在北师大,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松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以及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他强调,在世纪之交,人类正迎来第四次科技革命,它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而且这种知识是一种创新式知识,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强调今天的教学必须为明天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也就是教学必须注重未来性。在北师大,关于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授们各执一词。问题的焦点在如何处理打好双基与培养创新精神能力的关系上。有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