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394803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摩多罗禅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达摩多罗禅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达摩多罗禅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达摩多罗禅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达摩多罗禅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达摩多罗禅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摩多罗禅经.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摩多罗禅经我们就从三身这个问题讲起。佛说我们这个生命有三个身体,摸的到这个肉身,是父母给我们的肉体。这个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几十年以后一定没有了。当我们生下来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了。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经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经死掉了。所以这个身体是业报的身体,是来受罪的。也就是说你活一百岁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们也为了这个肉体要吃饭、要穿衣、要追求享受,这一切都被他骗了。这个业报之身是不究竟的,是报应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的身体为什么天天有病?有痛苦?是业报的关系。自己有病、有痛苦、还不晓得自己业报很重,自己以为了不起,真是一个笨蛋。假使我们的生命活得只有快乐,没

2、有痛苦,那个才是究竟。可是事实上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这个是业报之身。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报身,是受报来的。这一期生命,如果身体健康、有钱、又穷又苦、或者是残废,是前生的罪孽(业)带来的。受苦报。所以这个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们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后他的功能是千百万亿化身,可以变化出来。这是普通佛学告诉我们的。我们现在本身就有这三个身。这个肉体是报业的身。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报、化三身在现在这个身上就可以体会到。我们学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转化自己的报身。把业报的身体转化了,转成无病无痛,在绝对的健康中、快乐中。这个是初步。慢慢的由这个报身证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后起千百

3、万亿化身的作用。这才是学佛的主要道理。至于一般人讲空啊!有啊!讲什么禅啊!密啊!都不要谈。空与有是讲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学佛谈空说有,都是倒果为因,那是佛已经成就了,证到了,所讲的最后的东西。我们听了最后的东西,打起坐来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见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来,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求证。求证佛法最基本的要从小乘法门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第二点:讲修持你们不要迷信气功。那个是不究竟的,不对的。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肉体,当生下第一天我们已经死亡了。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活着,真正活到是以哪一样为主体?就是风大,就是这个气,这点首先要认得。所以中国古人讲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有了。佛也说过生命的快

4、速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但是这个呼吸是外表的现象。能呼吸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后也懂得密宗,懂得气功,懂得道。第三个问题:我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讲过,佛告诉弟子们修行的十个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这是两回事,不可以混淆。我们平时头脑不够清楚,把一呼一吸连在一起。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所构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开的,水是水,气是气,它是偶然组合来构成这个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个法门。第九个是念休息。念休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重要,一般人的脑子随时都在忙乱中,没有休息过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够的

5、人很不可能。并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说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严经上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来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们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为你心里头还闹得很。第十个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归纳的十念法门,第一个是念佛,最后一个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随时都会死,要把死看清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活着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后是为了死,可是你们只晓得忙碌,没有准备死,很可怜。所以我向大家提到过,佛的这十种修持法则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天台宗的六妙门都是从气来的。所以真正数息,要怎么数?有方法。你们要注意。因此六妙门,还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据增壹阿念经里头,佛教罗睺罗修行的法门

6、,就是安般品。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门、大乘的法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今天主要的课程是达摩禅经。这一本经翻译很久了。文章翻的并不好可是你们要注意,这一本经是翻译在一千多年前,佛法进入中国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师传来中国,他自己先学会中文再翻译的。很难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这个方法讲什么?修这个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这个法门。什么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说你修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懒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这个念头,这个精神,退道了。前礼牟尼尊 炽然烦恼灭流转退住者 度以升进道修行微妙法 能离退住过亦灭一切恶 成就诸功德他说顶礼释迦牟尼佛。我们凡夫心中的烦恼如火一

7、样的烧,但是修安那般那这个法门,烦恼就会清净的。流转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轮回中,永远跳不出来。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没有信心了。他说我要引导你们以升进道,怎样去求进步。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所以修行要懂得这个方便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论上懂了,去求证,能够离开退道的心,离开了退住的错。也能消灭心中一切的罪恶,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燃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导师,他善解一切法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真实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经灭除心中一

8、切烦恼了,得到究竟的快乐,跳出了炽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乘诸波罗蜜船度到了清的彼岸。已经度过了无量苦海。但是佛以本愿大悲的力量,要把经验教给我们。他的悲心不愿意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因此佛为修这个法门的人,说了平常不曾说过的法门。他是为了要引导没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们跳出来,使一切众生成佛,都得到安稳快乐的境界。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甘露是比喻诸佛菩萨不可言喻的圣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

9、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他说甘露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方便道,第二个是胜道清净。他说这两种方法具备了非常深奥、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种退步的境界,远离不能进步,被烦恼所束缚、所困住。增益升进:使你一步一步的进步,决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修这个方法同时可以除灭,一切众生没有智慧,长久的痴迷,可以跳出这个无明的境界。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

10、来的。历代这些成就的祖师,以此智慧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翻译这本经的人说,我现在把这个法门说出来。我今如所闻 演说修行地方便胜究竟 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 先当知四种退减住升进 决定诸功德我现在把历代祖师传承下来的方法,演释开来,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达胜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好好去修行这个呼吸法门。应当知道有四种现象。哪四种现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停留在那里。升是升。进是进步。所以他这里讲修行用功是很科学的,分析很严谨。决定诸功德:这句话说你修行怎么会退步呢?怎么会停止呢?怎么样升进呢?这个中间有决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这个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11、先当起等意 习行慈心观须当止瞋恚 令暂息不行烦恼暂止息他说做功夫不能进步,第一个同你心理影响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你的慈悲心还没有发起。他说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为了帮助别人。你先要有这个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不会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习行慈心观,习惯自己的心理,要爱一切人、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你不要谈修行。我们大家学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为自己,要别人来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这个心理自己没有检查出来,没有用的。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别人,埋怨别人,生别人的气,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嗔恚

12、心,这个瞋恚心不能止息,不会进步的。令暂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装一下,暂息这个瞋恚心不动,烦恼要暂时把它止息了。换句话说,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这个平等的慈悲心没有生起来,你想修这个法门做不到的,所以不会有进步。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静三昧于中起尸罗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为必须要停止。戒律清静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当当的领受。三昧已修起 观察应不应善知应不应 修向所应作既向所应作 专念系心处1他说你慈悲心生起来,2戒律清静了,3这个三昧境界已经有了。4这个时候你要观心了。观察自己应不应,不是坐在那里没有思想,这个思想来的是应该、不应该。譬如说你坐在那里背部

13、发胀,那代表骨节有问题,你是应该动一下或者是不要动呢?这个就要有智慧观察了,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师了。要知道应该用运动或者吃药来帮助,或者是不动忍一忍,让他自己过去。修向所应作:修行方向应该这么作。既向所应作:确定了这个方向。专念系心处:5最后要专念一心了。什么叫做系心?就是你把心用绳子一样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这个时候你做到心系在那里不动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动向,你都很清楚。6你晓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这个出入息。上面所讲的都是准备的功夫。所以你开始就要听呼吸、闭气、计数啊,都是自己搞的,没有用的。(我可以修习出入息了)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你定下来,心里头发生快乐之感。心

14、定下来,不再向身体外面乱跑了,才开始正观。依风开始,我们这个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们现在一边听课,鼻子照样在呼吸,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呼吸在动。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因为你没有系心一处,心没有收回来,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动。等到你心收回来,自然晓得自己呼吸的来去。正观依风相,要观这个风。正观依风时 其心犹驰乱止心在入息 如系调御马这个时候你心定了,听这个呼吸、感觉这个呼吸。正观依风相,依风是我的感觉思想,心和气两个合为一了,两夫妻一样相依为命,这个时候你心跟气两个配合了。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你的心还在乱跑,要怎么样不乱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觉到这个气进来了,就不放出去,忍在这里,止

15、心在入息上,这是第一步。这就是所谓的寳瓶气了。并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气,自然进来,你心停住。开始时很短暂慢慢练习。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他说这个气由鼻子开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个宇宙同我们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来的。他说修安般有二种现象。有一种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见气同我们生命的关系,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第二种是看不见有感觉。我们普通人只有感觉看不见。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印出钝根。如系调御马,这个时候心和气相依。进气的时候停止,如一匹马一样,把它拴住。哪一匹马会那么乖,让你拴在那里啊?要有方法?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忆念冷暖与轻重 柔软粗涩滑这个现象要注意。你打坐起来随时定在入

16、息上,这一匹马慢慢拴嘛,拴了以后马就乖乖站在那里。你的心同马一样到处乱跑,你这个息等于是拴马的绳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这个时候你有思想没有?当然有。思惟修嘛。思惟正忆念,心和气合一,这个时候你身体内部,会因为身体健康不健康的关系而有这些现象,有时候全身发冷。有时候发暖。有时候感觉身体轻灵的飞起来。有时觉得身体粗重的不得了。有时候身体连骨节都软了。有时皮肤的很粗很痒,药都吃不好。有时涩,皮肤长出一粒粒的东西来。有时皮肤变得很滑,不但是外面,里面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大便是通的,有时不通。这里只讲八种,还有酸、痛、胀、痒都会发生的。修行谛觉知 随顺善调适于触复不了 是说修行退上面告诉你这些现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要谛觉知。“谛”就是很仔细。“觉”是要感觉到。“随顺善调适”,跟到他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