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39188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十二五”时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市情认识,抓住和用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

2、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经济规模快速壮大。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年均增长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是2005 年的2.67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10.78亿元,年均增长27.3%,是2005年的3.1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亿元,年均增长33.3%,是2005年

3、的3.31倍;支出达到371.65亿元,增长34.2%。投资消费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1亿元,年均增长18.9%,是2005年的2.4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十一五”末,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0%;实现工业增加值100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542.552.5调整为4.343.552.2。开发新区作用凸显。开发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持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35%和75.6%,成为全市推进产业化

4、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特色逐步彰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9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63.3%提高到2010年的70%。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800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地铁一、二号线全面开工建设,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主线贯通,断头路基本打通,人均道路面积14.8平方米。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5、8400公里,基本实现平原区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市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6.35万吨,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燃气普及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由40%提高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3%,供电能力日最大负荷达到369.6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128.4万千瓦。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和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1.97%;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开展渭河西安城市段、浐灞河全流域、沣河流域等水系生态综合治理,一大批城市生态

6、公园相继建成,增加各类水面2万多亩。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4.1%和22.1%。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4天,比2005年增加了14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改造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120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工作,和3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开工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已回迁居民14.52万人。区域改造进程加快,启动实施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朱宏路、解放路、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地区等一批区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面貌。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

7、“民生八大工程”,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185.1亿元,增长27.2%。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244元和7750元,年均增长17.3%和23.5%,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2.24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6.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建人力资源市场1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0.82万人。累计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97亿元,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创业型试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

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03万人、130.11万人、364.4万人、109.45万人和87.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87.39万人。经济适用房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累计竣工815万平方米,解决了9万户单位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廉租房建设进程加快,累计保障家庭20017户。3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累计投入244.2亿元,完成全市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建成9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0所薄弱学校治理和201.8万平方米校

9、舍安全工程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蛋奶工程”,惠及农村学生25.1万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8%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90.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8个区县文化馆、6个区县图书馆和79个街道、乡镇标准文化服务站,完成1696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半价公交、免费公厕、放心馒头、蔬菜早市、便民市场、新殡仪馆等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

10、群众生活。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完成265户国企改制,安置职工17.9万人,国企改革完成面累计达到98.5%。组建了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和市水务集团,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西安秦腔剧院、歌舞剧院等事业单位完成改制,成立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区县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完成新一轮市、区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政府机构精简至41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卫生等公益服务事业机构得到加强。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户籍一元化改革取得重大

11、突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7.67亿美元,年均增速长20.65%,是“十五”期间的3.89倍;累计实际利用内资3150亿元,年均增长19.24%;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224.29亿美元,年均增长30%,是“十五”期间的5倍。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123家企业或办事机构,与1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贸易往来。西安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贸易额居西部15个出口加工区第2位,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接待海内外游客5285万人次,是2005 年的2.35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韩国总领事馆、泰国驻西安领事办公室相继设立,国际友好城市达

12、到20个。欧亚经济论坛机制形成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使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第二章 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13、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西安也进入了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关键转型发展时期,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全面启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环境,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一是要抓住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提出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建设

14、和完善亚欧大陆桥,积极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充分发挥陆路口岸的重要作用,打开陆路开放的国际通道,强化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将西安打造成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高地。西安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和重大作用,为西安发挥自身作用,获得国家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二是要抓住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一高地四基地”的功能定位,赋予了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定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方面先行先试,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创造了

15、有利的条件。积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推进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这都为西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要抓住加快兑现城市价值的机遇。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在兑现人文、科教、产业、区位等方面优势的时机更加成熟。西安旅游的井喷、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西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西安强大的文化优势等方面,都显示出我市的优势与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重点相契合,顺应了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在城市竞争中更容易抢占先机,为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十二五”时期

16、我市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规模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聚集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适应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城市建设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就业压力较大,群众看病、上学、住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城市建设管理中还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业投入依然不足,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不强,农民收入还比较低;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为西安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第三章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