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38651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特点与治理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诈骗犯罪的开展特点与治理措施刑法毕业论文第五篇:网络诈骗犯罪的开展特点与治理措施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下,利用短信、网络通讯平台等电子手段施行的网络诈骗犯罪率逐步上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危害社会的公共现象。电信网络的开展和普及,给生活带来艺术性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带来了滋生的土壤,严重影响着国家和个人财产的平安。本文围绕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特征及相关问题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关键词: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虚拟世界;一、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在网络诈骗犯罪的详细成因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益因素的驱动在互联网+;的经济开展形式下,网络金融领域中新型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一些不法分

2、子在进展网络诈骗活动的同时,窥探到其中可以获得的高额的利益,因此在宏大的利益驱动下,使一局部人为了追求利益而投身网络诈骗之中。一方面,网络诈骗人员希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高额的利润,另一方面,大局部的受害者之所以会受骗受骗,最初的目的也是给予一些轻而易举的利润;,导致自己在整个诈骗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两者对于利益的渴望,也是造就网络诈骗高发的原因。(二)立法层面的空白网络诈骗犯罪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展而推进,也在进展着不断的晋级和进化。但是从立法层面上看,我国对于网络诈骗犯罪所施行的法律监视仍然存在空白,在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款中,都没有设置专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罪名。特别是因为电信网

3、络诈骗多发生在虚拟的公共空间,因此其艺术表现形式具备高技术和高智能两项特点。假如单凭普通的诈骗罪来说,在处理网络诈骗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犯的量刑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复杂性。假如不可以在立法层面上完善对网络诈骗的相关规定,那么就无法实现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量刑和审批,因此和我国刑法规定的罪责刑法有所背离。(三)职能监管部门存在缺失在网络诈骗犯罪的施行过程中,犯罪分子通常是以篡改来电号码、借助网络技术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电信效劳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缺失。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在更改 号码的时候,要建立伪基站;,导致电信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着

4、一定的破绽。而在银行部门,在推动银行卡实名制的业务和规定上,也并未得到完全的落实,银行相关业务缺少审查。在电信、银行、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上,也缺乏一定的严密性和灵敏性,因此导致网络诈骗犯罪在立案、冻结等过程中,存在着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二、网络诈骗犯罪的开展特点(一)涉案人员特点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人员犯罪特点主要表达在年龄层面,其中90后占到70%,80后占到27%,其青壮年年龄分布较为明显。从涉案人口的户籍地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浙江、附件等地,南方局部城市甚至还出现了诈骗村;的现象。从犯罪人员的学历上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占有比例较高,其中受过大学专

5、科以上教育的人数到达了33.5%,甚至还出现了研究生、博士生等学历。整体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逐步呈现低龄化、高知识化。(二)案件特点网络诈骗犯罪的案件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作案形式、网络虚拟性两种。从作案形式上看,角色的分工更加明确,案件整体是以解题作案的形式呈现。这类作案方式集中于固定场所,甚至局部团伙还会被包装成为合法公司,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因此涉案人数往往呈现井喷式增长,所涉及案件的人数越来越庞大。同时,受互联网虚拟性的影响,在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取证、侦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无论是技术、人力还是物力,网络诈骗大局部是以 、短信、网络等形式交流,因此对警方的侦查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6、。(三)技术特点从网络交友类诈骗;到朋友借贷类诈骗;,网络诈骗犯罪的技术和方式在不断转型晋级。尤其是在诈骗的脚本、技术、渠道等方面。网络诈骗技术借助于网购、医院、银行等多种信息渠道,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条。防诈骗犯罪的技术要想与之抗衡,就必需要进展相匹配的对抗,通过伪基站、智能客户重点、木马病毒等形式,导致网络诈骗犯罪的技术特点更加明显。三、增进网络诈骗犯罪的详细策略抵抗网络诈骗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为了提升人们对网站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必需要从个人信息防护、社会言论引导、完善法律法规、进步侦查技术等方面做起,增进网络诈骗犯罪的开展成效。(一)加强个人信息防护网络诈骗犯

7、罪之所以可以呈现出迅猛的开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展网络沟通的时候,对对方会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而这些信息流通的源头包含学校、医院、银行、网购等多种行为上,因此给不法分子兜售个人信息的空间。为此,要想进步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才能,减少这类问题的产生,首要源头就是多管齐下,加强个人信息防护,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诈骗犯罪问题的产生。因此,所有涉及到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部门,都应该加大对进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处分力度。对于公民的信息,要给予严密的防护。对于身份证复印件之类的信息,要给予私密性的处理,杜绝用户个人信息的流露,在网络信息交互上,要杜绝各类身份信息

8、的买卖和流通,以此增加对进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处分力度。同时,公民个人也应该建立防范意识,不像生疏人、生疏号码提供银行卡、交易验证码、身份证等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二)推进社会言论引导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高发,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对于网络诈骗的认知存在偏向,他们过于关注所获得的物质享受,却无视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因此,防范网络诈骗犯罪就要从社会言论的层面上入手,通过防范诈骗犯罪、宣传诈骗危害性、所承当的法律意识等方面,进步社会言论对于网络诈骗的引导。加强网络诈骗宣传,通过在机关单位、社区、村镇等地播放反诈骗纪录片;等形式,进步人们对于个

9、人信息的自我防护意识。例如,通过播放电影?巨额来电?诈骗犯?反诈风暴?等,在现代生活行业中,引发对社会言论的深入关注和讨论。通过积极普及法律知识,进步群众的防骗意识,不给任何网络诈骗犯罪人员以可乘之机。从源头上减少对该类新型案件的发生数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纸、网络等形式公开反网络诈骗沟通; 等形式,推进社会言论的引导,在全社会掀起抵抗网络诈骗的热潮。(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合同诈骗、贷款诈骗、信誉诈骗等形式,但是对于网络诈骗的相关区域还存在法律空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提干问题的意见?

10、,对网络诈骗也需要进展逐步的推进。相关立法、司法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专门立法建立。一方面,加大对进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电信网络诈骗的特殊性,尽快建立一套专门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法制度,增进法律监管维护途径。同时针对不同的部门启动不同的法律防控机制,例如电信部门加强实名制认证、银行部门应按照相应规定加强银行卡审批发放、医院等相关部门要确保个人信息的加密和平安性保证,确保其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四)不断进步侦查技术各部门要积极研发新的网络诈骗犯罪防护技术,通过加强对伪基站出现的速度和切断效率,以此对

11、于异常情况进展及时的查明,对违法犯罪诈骗技术进展积极的查明。同时,对于电子银行、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手段,进展信息加密和平安性保障。电信部门、警方、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网络进犯犯罪的技术维护程度。多措并举增强侦查力度,以此解决互联网犯罪跨区性、隐藏性、多样性等问题。通过更新侦查手段、进步科技含量等形式,加强互联网监管,主动发现、犯罪线索,从而确定网络诈骗的新动向,洞悉相应的侦破和研发技术,从而有效的防范新型诈骗,进步网络监管的施行力度。四、总结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开展使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新的开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改变网络诈骗隐藏性、多样性等问题。从多个方面做起,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划分责任、认真落实,以此建立相关的平安教育制度,社会群众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认识更加清楚,进步社会群众对于各类网络诈骗事故的防范意识,杜绝各类平安事故的发生,防止给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心理、家庭带来损害和影响。参考文献王晓伟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理念转变与机制创新人民论坛,2022(1).【2】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中国P2P借贷效劳行业开展报告(2022)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