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371006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届高三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卷命题人:吴玉珍 审题人:王珏冰 黄兴华一、单项选择题1“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2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

2、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4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

3、,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A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B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C“孝”“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D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51983年,在广州市区发现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前的古墓,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墓中出土玉佩风格各异。从墓中可以看到赵眛佩戴的组玉佩由玉、金、玻璃等32件佩饰组合而成;而右夫人居各夫人之首,佩戴组玉佩最为

4、精美。古代女子腰间系上组玉佩走路时只有慢而轻,玉声才会悦耳和谐。根据所述,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人们有佩戴玉器的习惯 古代女子佩戴玉佩可以约束仪表,规范形态 墓葬反映了东汉人们的生活面貌 中国古代玉器的佩饰可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ABCD6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

5、的主要原因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7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8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

6、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A古欧洲内需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D张骞通西域9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10根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

7、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张文端公主张通过法律解决邻里纠纷B张文端公主张向秦始皇学习修筑高墙C这个故事倡导邻里要讲究道德D这个故事倡导邻里要讲究和睦11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还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 董仲舒也肯“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朱熹宣扬“不谋利,不计功”他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

8、以功利为急”由此判断()A在义利观上,儒家讲义,墨家讲利B儒家和墨家的义利观是完全不同的C墨子认为“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义D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12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A孔子B韩非子C老子D墨子13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

9、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14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整理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1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

10、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16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11、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17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18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

12、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A理学受到冲击B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C社会转型完成D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19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20周

13、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21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整理意在说明()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