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酰胺类抗生素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31KB
约10页
文档ID:509362097
内酰胺类抗生素_第1页
1/10

8-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节p -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概述:6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p -内酰胺环的抗生素根据 p -内酰胺环是否连接其它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p -内酰胺类 抗生素乂可被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饱菌素类(Cephalosporins) 及非典型的p -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典型的p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 霉烯类(Carbapenems)、单环p —内酰胺类(Monobactams)(二) 种类:1. 青霉素类与头饱菌素的结构共性及区别均含内酰胺环,张力大、易水解均含COOH,酸性、与碱可成盐不同点:杂环不同侧链改变点位不同药代及抗菌活性区别抗菌谱不同(三) 青霉素类:1.天然:PG、PV、PN 2)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 双环[3.2.0]庚烷-2-甲酸,乂名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 G)青霉素是 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炼得到,天然的青霉素有7种,其中青霉素G含量最 高,疗效最好化学结构中母核是由氢化噻唑环与P -内酰胺环稠合而成.3) 性质:青霉素结构中2位有羧基,具有酸性(pKa2.65-2.70),不溶于水,可溶于有 机溶剂。

临床以其钾盐或钠盐供药用,称为青霉素钠 (Benzylpenicillin Sodium)、青霉素钾(Benzylpenicillin Potassium),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均易 溶于水,但是其钠盐或钾盐的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被水解失效,因 此注射用青霉素为其钠盐或钾盐的灭菌粉末,P -内酰胺环是6 -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必须的基团,在与细菌作用时,p - 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反应,抑制细菌的生长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p -内酰胺环为四元环,张力较大,化学性质不稳定,以致易被裂环导致失 去活性这是因为青霉素结构中的母核是由四元的p -内酰胺环及五元的氢 化噻唑环稠合而成,两个环不在一个平面上,致使p -内酰胺环中的羰基与 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不能共轭,羰基的碳原子易受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进攻, 使p -内酰胺环裂环,裂环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或在p -内酰胺酶作用下,以 及在酸性条件下,均可发生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或在p -内酰胺酶作用下,p -内酰胺环裂环生成青霉 酸,青霉酸在加热时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二氯化汞进一步 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分解反应比较复杂。

在稀酸性溶液中(pH4.0) 室温下,经分子内重排反应,生成青霉二酸,在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醛和 青霉胺在强酸性条件下或在二氯化汞作用下,先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 酸不稳定,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4) 用途: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 染青霉素不耐酸,胃酸能导致0-内酰胺环裂环失去活性,口服无效,需 注射给药对一些人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应予注意为什么penicillin不可口服?为何临床用葡萄糖配制不如生理盐水为何静脉输注需在1h左右青霉素的用途:G+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缺点:代谢快-------如何解决 不耐酸——耐酸的青霉素不耐酶 耐酶的青霉素窄?谱——广谱的青霉素过?敏 皮试5)青霉素产生过敏原因:外源性过敏源原料生物合成中引入的蛋白、多肽 类高分子;内源性过敏源——生产、储存、使用中P -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 合产生的高聚物青霉素在临床使用时,对某些病人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 时会导致死亡.使用前应进行皮试2. 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对酸不稳定,需注射给药;抗菌谱较窄;在使用过程中一些细菌对 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对青霉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发展了耐酸、耐酶和广谱 的半合成青霉素.1)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在发酵液中加入N-(2-羟乙基苯氧基)乙酰胺为 生物前体,可得到青霉素V(Penicillin V),临床用其钾盐青霉素V抗菌活 性较低,但是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青霉素V耐酸的原因,与其结 构中6位侧链酰胺基的a碳原子上有吸电子基团有关系据此结构特点发 展了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例如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等,但现已少用2) 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广泛使用后,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能产生p -内酰胺酶,例如 青霉素酶、头饱菌素酶等使青霉素分解失去活性对青霉素进行结构改造,在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 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中的6 -内酰胺环用于临床的药物例如苯唑西林 (oxacilline)、氯唑西林(Cloxacillin)等3)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弱,抗菌谱窄由于 发现从头胞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N(Penicillin N)对革兰阳性菌作用 比青霉素弱,但是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于青霉素。

青霉素N结构中6位有 D-a -氨基己二酸单酰胺侧链,侧链上的氨基是产生对革兰阴性菌活性的重 要基团根据这一结构特点,在酰基a 一位上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一NH2、 -COOH、一 SO3H等,发展了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例如氨苄西林 (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e)等4) 半合成青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是以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acid, 6-APA)为原料,采用酰氯法或酸酐法等方法接上各种酰胺侧链得到例如氨苄西林的合成可以6-APA与D(-)-a -氨基苯乙酰氯盐酸盐反应进行合成3.典型药物:阿莫西林(Amoxicillin)2) 结构特点: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其右旋体,其构型为R-构型共含4个手性C3) 性质:阿莫西林的氨基侧链引起聚合反应4.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侧链的R基不同影响活性、抗菌谱、稳定性、肠道的吸收3位二甲基为非活性基团C-3个手性中心构型是必须基团C-6-位的-H被-OCH3取代增加对6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C-2 位-COOH是必须基团5. 头饱类抗生素头饱菌素C(Cephalosporin C)是由与青霉菌近缘的头饱菌属真菌产生的抗生 素之一。

抗菌活性比较低;但对酸比较稳定,可以口服,毒性较小,与青 霉素很少或无交叉过敏反应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头 饱菌素C进行结构改造,增强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发展了第一、二、 三、四代头饱菌素头饱菌素C的化学结构中母核是由氢化噻嗪环与-内酰胺环稠合而成,7 位上有D-a -氨基己二单酰胺基侧链1) 头饱菌素可进行结构改造的部位有以下四处:(I) 7位酰胺侧链是决定抗菌谱的基团,可扩大抗菌谱,提高活性II) 7a -氢原子以甲氧基取代可以增加P -内酰胺环的稳定性III) 氢化噻唑环中的硫原子对抗菌活性有影响困)3位上的取代基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活性2) 半合成头饱菌素的特点:种类多:可变部位多抗菌谱广:G+ G-过敏反应小:药典无明确皮试要求对酶稳定,疗效好:中、重度感染应用多数药物可口服:一代、二代、三代均有价格较贵:三代口服及四代产品3) 半合成头饱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与半合成青霉素类似,半合成头饱霉素的合成是以7-氨基头饱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7-ACA)为原料, 在3位和7位接上相应的取代基得到4) 典型药物:头饱氨苄(Cefalexin)化学名:(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 双化[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

乂名先锋霉素困,头饱力新为6R, 7R; 7位侧链为R的构型,一代头饱,对G+作用强;口服效果好构型 5)典型药物:头饱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性质:结构中7为侧链上的甲氧肟基呈顺式构型,顺式异构体的抗菌活性强于反式异构体在光照下,顺式异构体向反式异构体转化,因此应避光保存用途:头饱噻肟为第三代半合成头饱菌素6)拉氧头饱(Latamoxef)为5位S被O置换成氧头饱烯类,属非天然的6-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全合成开辟的新路,如拉氧头饱作用同三代头饱6. 非典型结构: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青霉烯类:单6 -内酰胺环类:氨曲南重点提纲二、青霉素类重点:青霉素G结构性质:COOH,酸性:稳定性:内酰胺,水解;对酸、碱不稳定,水解、 重排;聚合反应;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缺点:代谢快-------如何解决不耐酸——耐酸的青霉素不耐酶 耐酶的青霉素窄谱 广谱的青霉素过敏 皮试(二)半合成青霉素1) 6-APA是半合成青霉素的原料,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2) 耐酸青霉素结构特点:3) 耐酶青霉素结构特点:C6侧链含大基团,空间位阻作用4) 广谱青霉素结构特点:青霉素产生过敏原因三、头饱菌素类天然头饱菌素C及头霉素C:疗效差、无临床疗效意义,但其对酸、酶比青霉素稳定、与青霉素交叉过敏小、毒性小特点头饱菌素C,7-ACA——半合成头饱菌素半合成头饱菌素结构改造部位影响抗菌谱;影响对酶的稳定性影响抗菌效力影响药动学及药活性 头饱菌素特点:种类多---可变部位多,抗菌谱广:G+ G-,过敏反应小,对酶稳定7-ACA及7-ADCA是合成半合成头饱菌素的重要原料半合成头饱菌素各代的特点:关注抗菌谱、肝肾的毒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典型药物:头饱氨苄:结构、构型P -内酰胺酶抑制剂P -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降低的原因---产生6 -内酰胺酶,灭活6 -内酰胺类抗生素。

改变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体发挥抗菌作用改变靶位蛋白,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或降低抗生素对靶位蛋白的亲合力而降低抗菌作用流出泵机制:将菌体内抗生素泵出而产生耐药代表药物:克拉维酸钾(棒酸)结构、性质、作用舒巴坦(青霉烷砜): 他唑巴坦临床常用的含6 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复合制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