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35810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 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 时期。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 江南一带。(735)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 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写下如望岳等诗。望岳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 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緩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 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 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2011江苏卷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作品注释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

3、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 带,当时杜甫在此地。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论文: 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长安时期(745)至(754),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 到长安,本为求得官职,有所建树。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 果,这已经是杜甫在

4、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 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 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 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 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 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 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2014高考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

5、 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

6、是(4分)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 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 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天宝十一载(751)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 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

7、视寄居在奉先的妻 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 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 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 安。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 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

8、, 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春望、哀江头等诗。春望春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春日花 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 牵动离人之怀.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诗 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 .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 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 以

9、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 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 遗。不久因为觐见,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洛阳,肃宗返京,杜 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 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 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

10、六首, 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 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 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

11、,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毅然弃官,西去秦,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 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 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 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 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一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

12、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 200 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8 年,在荆、湘3 年。杜 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 年,生活还是 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760),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 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 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 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如茅屋

13、为秋风所破 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 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 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2008年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

14、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763 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 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 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 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 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2010安徽卷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1) 诗人为什

15、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 分)(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杜甫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 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 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 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768 起程出峡。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 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 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 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