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34770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读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两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师读致语文老师心得体会范文两篇致语文老师1今晚阅读了余老师致语文老师第8篇文章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程度。余老师说,谁经过了如下八大技能的痛苦磨练:教材研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论文写作,考试研究,案例分析p ,教学技能训练,谁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余老师的书房有一面奇特的墙,这面墙上用各种小纸条记录了老师宏大的工作量,假如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的墙上都有一面工作墙,都有无数的小纸条,我们的工作怎能不会深化呢?于老师说,在西边的那间房间里,他每天都在这里沉淀,每天都在这里酿造事业的美酒。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程度。看看余老师艰辛的工作,再想一想我们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像

2、于老师这样静下心来深化的研究教材,深化的钻研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p 文章,产生创意的教学设计?在第9篇文章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这篇文章中,于老师告诉我们,研究一篇课文的设计角度假如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新意,假如不经过千呼万唤的地步新意是出不来的。角度的创新必需要付出时间,必需要消耗精力。他是终日而思、冥思苦逐渐进入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现象的提炼,才可以得出不同寻常的创意。余老师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从不同的朗读录音中提取朗读这首诗的规律,最后形成了“情在抑扬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训练方式。为了教好夸父逐日这篇文章,余老师阅读了10万字的资料,10万字呀!10万字与

3、一短文,这该形成多大的比例呀!为了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老师阅读了大量的文章,这就是厚积薄发,由此提炼出了这篇文章的朗读训练的角度:读出课文中的分号与句号,读出情节中的雄壮与悲壮。角度加上难度,就是高层次的技能创新。试想一下,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阅读古诗古词的时候,是否屡次听别人的朗读,屡次去聆听名家的朗读,从朗读中发现朗读的规律呢?于老师钻研的精神,勤学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吗?我想起了冰心的散文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余老师的成功不正是像冰心先生这首诗中所说的吗?今晚我的阅读感受是:一定要深化考虑,从不同的角

4、度进展考虑;一定要多读书,针对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各种资料,深化的阅读。只有深化的钻研,找准钻研的角度,以独特的角度,独特的思维对一篇课文进展深化的解读。只有深度的磨练才能产生高度的程度,只有找准角度,加上难度,才可以产生高层次的技能创新!致语文老师2余映潮老师致语文老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议论老师这一职业,或议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

5、师生活缺乏稳定,对己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老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老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老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老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将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

6、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决的目的,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辛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以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老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别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时机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

7、着学生的如今和将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面临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老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管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

8、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英勇地、努力地坚持下去。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老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趁着年轻多做事。”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的的持久性和忍受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能“苦做”,“成功的时机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

9、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时机”。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可以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工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

10、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哪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对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作为老师,每个人的学识根底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一,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变的呢?我们学习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阔普通老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个老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