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3461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制办的职责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答复了记者提问。问:为什么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答: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的是气象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先后制定了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部分地区极端高温、极端

2、低温和强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开展的重要阶段,开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非常繁重。多发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带来了严重威胁,给我国的可持续开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等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问:气象灾害涉及到各行各业,影响范围广,怎样才能把各种气象灾害防御力量有效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减少灾害损失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影响面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通过多部门亲密协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做

3、好这项工作。在总结多年经历的根底上,条例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标准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建立联防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将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气象灾害防御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 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对政府施行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予以配合。公民、法人和其他

4、组织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当依法开展自救互救。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根底设施建立,将农业主产区、森林、草原、渔场等区域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政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问: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重在预防,全面系统的预防措施是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和指导,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

5、和课外内容。 二是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效力,标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三是标准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条例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对台风、大风、暴雨、暴雪、低温、高温、雷电、大雾等主要的气象灾害规定了不同的预防措施。如,针对降雪冰冻灾害,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去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藏、家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问:只有准确及时地对气象灾害进展预报、预警,公众才能有效避险,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

6、: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监测才能建立,整合气象监测信息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挪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立,做好跨地区、跨部门的结合监测,加强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制度。 二是标准预报、预警行为。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传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

7、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等工作。 问:在发生气象灾害后的应急处置方面,条例有哪些规定, 答: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置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标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规定政府或者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预案的决定;根据灾害性天气开展趋势以及灾情开展情况,适时调整灾害级别或者解除应急措施。 二是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等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管理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发动、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三是标准各有关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规定气象灾害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气象灾害跟踪监测、救灾物资供给和灾民安置、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公用设施运行保障、社会治安维护、农业抗灾指导、水量调度等工作。 (编辑郑钊萍)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