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340384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考察执业药师综合应用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处理和解 决药学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科目,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 括:1. 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2.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3.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4. 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5.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6.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7. 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知识8. 中药的合理应用、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知识9. 中医药

2、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中医理论基础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要点(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 阴阳的互根互用(3) 阴阳的消长平衡(4) 阴阳的相互转化(三)五行学说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 五行与五行学说2. 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四)藏象(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五行的特性(1) 五行的相生相克(2) 五行的相乘相侮(1) 心的

3、生理功能(2) 肺的生理功能(3) 脾的生理功能(4) 肝的生理功能(5) 肾的生理功能(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窍的关系窍的关系窍的关系窍的关系窍的关系5.奇恒之腑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气(五)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血3.津液1. 经络系统的组成2. 十二经脉(六) 经络3. 奇经八脉4. 经络的生理功能1. 体质的形成与分类(七) 体

4、质2. 体质学说的应用(八) 病因1.六淫(3)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1) 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2) 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 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 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 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1) 气的生成(2) 气的分类与分布(3) 气的功能(4) 气的运行(1) 血的生成(2) 血的运行(3) 血的功能(4) 气与血的关系(1) 津液的生成(2) 津液的代谢(3) 津液的功能(1) 经络系统的组成(2) 经脉和络脉的组成(1) 走向和交接规律(2) 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1) 奇经八脉及其作用(2) 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1)

5、 体质的形成(2) 体质的分类(1) 指导养生防病(2) 指导辨证治疗(1)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2)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3. 饮食与劳逸失常4. 痰饮5. 瘀血1. 发病2. 邪正盛衰病机(九)发病与病机 3.阴阳失调病机4. 气血津液失调病机1.预防(十)预防与康复2.康复(一)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8) 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 七情致病的特点(1) 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

6、2) 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1) 痰饮的形成(2) 痰饮的致病特点(1) 瘀血的形成(2) 瘀血的致病特点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 阴阳盛衰的表现特点(2) 阴阳互损的表现特点(3) 阴阳格拒的表现特点(4) 阴阳亡失的表现特点(1) 气失调的病机和表现特点(2) 血失调的病机和表现特点(3) 津液失调的病机和表现特点(1) 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2) 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1) 主要内容(2) 基本原则(1)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1. 望诊二、中医诊断基础(二) 四诊2. 闻诊(2) 白、黄、赤、青、

7、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3) 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 望舌质、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5) 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1) 语声、呼吸及咳嗽、呃逆、暧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2) 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3.问诊来的临床意义(2) 表证辨汗及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 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4) 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5) 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6) 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7) 耳鸣和耳聋的临床意义(8) 月经和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4.

8、切诊(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3) 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 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2) 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1. 八纲辨证(3) 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4) 阴证、 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1) 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 瘀阻、心 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 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三) 辨证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 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2. 脏腑辨证动、肝阴虚

9、、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 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 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及辨证要点(7) 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血津液辨证(1) 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 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 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 津液不足、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1治病求本(1) 治标与治

10、本的运用(2) 正治与反治的运用2.扶正与祛邪(1) 扶正与祛邪的区别(2) 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区别及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1) 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2) 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3) 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1.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疫感冒、体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药2. 咳嗽3. 喘证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药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虚型喘证的症状、治法、方药4.不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药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药6.呕吐外邪犯胃、饮食

11、停滞、肝气犯胃的症状、治法、方药7.泄泻伤食泄泻、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的症状、治法、方药8.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方药9.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一)治则与治法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瘀血头痛的症状、治法、方药10.眩晕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的症状、治法、方药11.淋证热淋、石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药12.阳痿心脾两虚、肾阳不振、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药13.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药14.虚劳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药15.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

12、延痹的症状、治法、方药16.中暑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药17.疮疖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的症状、治法、方药18.乳癖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药19.瘾疹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方药20.痔疮(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药(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药21. 跌打损伤22. 月经不调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损伤的症状、治法、方药(1)月经先期:肾气虚、肝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药(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的症状、治法、方药(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肝郁的症状、治法、方药(4)月经过多:脾虚、血瘀的症状、治法、方

13、药23.痛经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方药23.带下病湿热的症状、治法、方药24. 积滞25. 鼻渊食滞、脾虚的症状、治法、方药厌食的症状、治法、方药肺经热盛、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药26. 口疮脾胃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药27.咽喉肿痛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方药iJSE医基罐知识ciy五元5三因明阳学说的内容2)医的诰疗方法3.民族医5S自我知识五、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sr医药2、藏药基碟识(二)董医药(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烈t 3 )配伍方法*原则4)剂S和用药亲忌(5)第用方剂 2三根、七索三秽的内容C )七素与三根的关粟C1)药味.药力.药会益药物马的内密 药噪与五?的关系C 2 )噩方依和准则13)(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扃1.白细胞计数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4.血红蛋白*5.血小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1.尿液的酸碱度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胆红素6.尿隐血7.尿中白细胞8.尿沉渣管型9.尿沉渣结晶10.尿酮体11.尿肌酐12.尿尿酸13.尿淀粉酶(一)血常规检查(二)尿常规检查(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