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933113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安市2006年高中数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参评高 一 数 学 引 言 课 教 学 设 计作者: 曾 宁 江 工作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通讯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教师公寓405信箱 邮 编: 223300 电 话: E-mail: 高一数学引言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2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科学研究、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必要性;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的特点,介绍一些学好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高一新生入学后,对高中数学既有一种好奇,想知道高中数

2、学有哪些内容、与初中数学有什么不同;也有一种茫然,不知道高中数学有什么特点,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部分同学可能还有一点担心,听上过高中的哥哥姐姐说过高中数学如何难学,不知自己能不能还象学习初中那样学好高中数学。另外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一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摆脱了直观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能够运用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进一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中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他们在学习中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事物的各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开始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在

3、学习上有了较强的自觉性,能够用意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们自尊心强,富有上进心,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肯定。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但是他们的思维、情感、意识的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同学还不能自觉地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对复杂的应用题不会审题,不能找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情绪发展不稳定,意志不坚定,一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便会丧失信心。本课教学中,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科学研究、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

4、步了解数学的特点,介绍一些学好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教程:一、数学是什么?数学到底是什么?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逐步变化恩格斯曾说:“数学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随着人类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研究的对象已经超出了“数”与“形”的范畴。所以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定义为:“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一)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共同语言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曾说:“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爱

5、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研究相对论时,花了数年时间,试图形成关于引力的某种结论,却不知道如何从数学上加以表述。他求助于好友数学家格洛斯曼(Marcel Grossman)。格洛斯曼向他介绍了与我们学过的欧氏几何不同的黎曼几何,从而促进了相对论的产生。而黎曼几何在此之前60年已经产生了。所以,另一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Steven Weinberg)说:“真是不可思议,当一位物理学家得到了一个思想时,却发现在它之前,数学家已经发现了.”18世纪初,牛顿(Newdon)在前人基础上总结也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根据此定律,通过计算,就可以精确地求出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行轨

6、道就是我们今后要学到的椭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有五颗行星,其运行规律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781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第7颗行星天王星,其观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差异甚大,是万有引力定律有问题,还是其它原因?18441845年,英国的耶得默斯(Adms),法国的勒威烈(Leverrier),各自独立地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天王星的观测数据,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推算出在天王星附近还有一颗行星,并给出了其运行轨道.1846年,德国天文台在勒威烈预言的位置,找到了那颗行星,即第8颗行星海王星.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数学计算准确地预言了行星的位置

7、.(二) 数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几乎处处充满着数学。购物、购房、购买股票、参加保险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案,可以获得最大收益;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随时可以发现数学概念天气预报中,有降水概率、正负温度、空气污染指数,各地方各企业的增长率,购买彩票时,号码有多少种排列组合,个人所得税税率是多少,我们每个人都有身高、体重、体温、血压。(三) 数学是训练智能,提高人类思维水平的工具加里宁曾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它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过抽象和简化,从不证自明的少数几个公理出发

8、,逻辑地演绎出整个系统,其立论清晰、严密而极具理性,成为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我们广大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想象、类比、联想、直觉、顿悟等,而且在经历严谨理性的证明、准确合理的计算过程中,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公理化的方法,从纷繁的事实中找出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将其表述出来。当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发现,在学校里学的一大堆数学知识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但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四) 数学是一门艺术大家看到这句话一定会觉得可笑,数学怎么成了一门艺术?数学还有几个特点:对(匀)称、

9、简洁、统一、奇异。这正是数学的美,数学的艺术性所在。古希腊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曾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因为这两种图形在各个方向上教师对称的。黄金分割在优选法中有着重要作用。数学的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复杂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m为物体质量,c为光速)就是核爆炸的理论依据。统一性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引入相反数后,有理数的加减法就可以统一为代数和的形式;有了倒数概念,乘法与除法得到了统一;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和切线长定理可以统一到圆幂定理中。1777

10、年,法国数学家布丰(Buffon)邀请许多宾朋来家做了一个奇特的试验。他事先在白纸上画好一条条等间距的平行线,铺在桌上,又拿出一些质量均匀长度为平行线间距一半的小针,请客人把针一根根随便扔到纸上,蒲丰则在一旁计数,结果共投了2212次,其中与任一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一个简单的除法,(请大家先不要计算,猜一猜结果是多少?由学生随意猜想后,再计算一下结果是3.142,看谁猜得最准。)然后他宣布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并且投的次数越多越精确。这个结果使人非常惊讶,竟然和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投针试验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却是有数学理论依据的。我们将在必修3的概率中了解这一试验的理论依据。当我们

11、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出了一道道数学难题时,就会喜形于色,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二、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新课程容量大,课时紧,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要高,逻辑上更加严密。所以大家要了解一些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抓好四个环节:1.课前认真预习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内容抽象,逻辑严密,仅仅靠课堂理解是不够的。所以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先把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认真看一遍,对照老师布置的预习题,看看自己哪些内容没有看懂,作个记号,在课堂上注意听老师是如何讲解的。2.课堂专心听讲课堂45分钟是我们学习的主阵地,一定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适当记录,但不要做录音机,什么都记。那记什么

12、呢?记书上没有提到,老师补充讲解的内容;记书上虽然有,但比较零散,而老师进行了概括总结的内容;记自己没有听懂的内容,以便课后再向老师请教。3.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就透彻理解所有内容。所以每堂课结束以后,一定要及时看书、看课堂笔记。记忆概念、性质、公式。不懂之处,要及时询问老师、同学,一定不能等到问题成堆了,再去解决。4.一个单元、章节结束后,及时归纳,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数学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当我们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要及时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整理出一些常见题型及其解法,从中提炼出所蕴含的

13、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你对这一单元,这一章节的知识就掌握的比较透彻了。相信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再运用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一定会在数学这一学科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布置作业:预习作业:预习课本57思考:1什么叫集合?什么叫元素?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2有哪些常用数集?如何表示它们?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起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但感觉到还有很多内容无法在一节课讲到,我想如果能开一个两到三节课的讲座,也许效果会更好。参考文献: 1 王元明.数学是什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周焕山 肖柏荣 张亚图.高中数学教材教法 南京:江苏教育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