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324091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导论I. P6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4. 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 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5.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 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6. 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一阿库一书。(复活节岛之谜)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

2、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 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 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7. P17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 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军9. 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 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10. 右图图2-1II.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12.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13. P29-32第二章第四

3、、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14. 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 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15. 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 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16. 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17. 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政府 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18. 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使市场进一步扭曲,这时的效果可称 为政策失

4、效。19. 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决策判断 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信息不全;体制障碍。第三章外部性理论20.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21.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22. 外部性的类型: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 部性。第四章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23.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 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24.

5、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 地等资源产出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人类将面临自我 设置的“生存困境”。25. 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提出了技术与资源稀缺间可以进行一定的替代,其理论也暗含有技术是解决人与环境冲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观点,但是忽略了技术也可 以是破坏环境的原因,不能因为强调技术进步而忽视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6. 约翰穆勒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穆勒提出了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 界限问题。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环境问题正式纳 入到经济学研

6、究的主要对象之中。27. 拉姆齐的优化增长理论和哈罗德对耗竭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基本与马歇尔思想一致。28. 巴尼特和莫尔斯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 缺性。29. 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 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30. P59第五章经济效率的理论?31. 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消费;对于所有消费者,任 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价格之比。32. 帕累托最优的充分条件: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

7、必须 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第六章环境产权理论33. 科斯定理:是指在一个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条件下,处于外部性的有关双方之间的权利交 易,将会消除帕累托相关外部性,而且产生一个高效率的结果或均衡状态,使得偏离该结果时 至少有一方要受到损失,且只要是在有效的财产权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状态或结果与具 体的财产权规定无关。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思想的 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内容。它由三个定理组成的定理组:科斯第一定 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三定理。34. 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用、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 权利的集合

8、。35. 环境经济手段可分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36. 庇古手段侧重于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庇古 指出,政府实行的这些特殊鼓励和限制,是克服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偏离、边际私人 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偏离的有效手段,政府干预能弥补市场失灵之不足。37. 科斯手段侧重于运用产权理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的外部性问题。科斯认为,只要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无论产权属于何方,通过协商、交易的途径都可以达到同 样的最佳效果。即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只要产权关系明确予以界定,那 么经济活动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必然相等,外部性便被内部

9、化了。第七章物质平衡理论38. P87-90第七章第一节,物质平衡理论概念?39. P96-100第七章第三节,环境管理模型,基本理论模型?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0. 自然资源分类: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 源(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41. 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称为可耗竭资源。耗竭既可看作是一个过程。42.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叫可更新资源。43.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特点:完全明确的财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44. 对于不同类型

10、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同的含义。可耗竭资源因为不可再生,其可 持续利用实际上是最优耗竭问题。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 源;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主要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 源的永续利用。45. 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核心问题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净效益 的现值最大化,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46. 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包括以下几方面:两个时期的资源配置模型(P106-109文字和 图,注意假设前提);n个时期的资源配置(P109文字和图);可耗竭资源之间的替代(假设有两种可替代的可耗竭资源,它们有各自的不

11、变边际开采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边际开 采成本低的可耗竭资源可以被边际开采成本高的课耗竭资源替代。);实现可更新资源替 代;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对可耗竭资源的影响。47. 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其特点 是:唯一性;真实性;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不确定性;破坏的不可逆性。48. 什么是舒适性资源破坏的不可逆性?怎样避免?舒适性资源是自然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一旦对资源的舒适性功能造成破坏,这种改变往往是 单向的,破坏将不可逆转,从这个意义上说,舒适性资源的损失是永久性的,因而导致舒适性 资源总量的绝对减少。避免方法:合理利用的途径。4

12、9. 舒适性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生态旅游(确定生态旅游临界容量、旅游区规划);舒适性 资源的保护;建立舒适性资源保护的资金渠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国家公 园门票及收费、生态服务收费、征收特别税、与重大开发项目建立直接的资金筹措关系、从生 物资源开发中返回利润、建立自然保护基金、吸引国际援助资金、“自然债务”交易);加 强舒适性资源价值评价研究。第九章环境经济评价概述50. 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分为两部分: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51.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可以写成:TEV=UV+NUV=(DUV+IUV+O

13、V)+NUV52.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53. 费用效益分析通常是评价项目或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福 利水平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 影响。(结合图9-1)54.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对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对比。55. 环境价值评估的不完备性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有一 些环境价值是不可能评价的,这些因素包括环境评价方 法、数据和技术的限制,也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 的其他原因。第十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56.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

14、、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疾病成本 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重置成本法、防护支出法等。陈述偏好法: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57. 直接市场评价法有时称常规市场法,又称物理影响的市场评价法。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 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58. 剂量-反应法主要用于评估环境变化对市场产品或服务的影响,因此它不适用于对非使用价 值的评估。59. 生产率变动法的基本步骤:估计环境变化对受者(财产、机器设备或者人等)造成影响 的物理效果和范围;估计该影响对成本或产出造成的影响;估计产出或者成本变化的市场 价值。60. 意愿调查

15、价值评估法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投标博弈法、 比较博弈法和无费用选择法是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中的主要方法。61.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局限性:(一)各种偏差的存在信息偏差当被调查者的回答取决于所提供的环境信息,而且调查者可能向被调查者提供了 太少或错误的信息时,便会产生信息偏差。支付方式偏差是指因假设的支付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偏差。用不同的方式收取人们支付的货 币,可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所表明的支付意愿的大小。起点偏差是由于调查者在设计问卷和问题时,所建议的支付意愿和接受赔偿意愿的出价起 点高低所引起的回答范围的偏离。假想偏差 是使用意愿调查法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意愿调查中, 被调查者对假想市场问题的反应(回答)与对真实问题的反应并不一样。部分-整体偏差是在被调查者没有正确区别一个特殊环境的价值和当它只作为更广泛群体 环境的其中一部分的价值时所产生的偏差。策略性偏差当被调查者对他们关于环境变化的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说谎时便产生了策略性 偏差。可以通过抛开那些过分撒谎的人、不暴露其他被调查者的出价、强调其他人的支付是可 以保证的以及环境变化取决于每个人的出价等方法来减小策略性偏差。(二)支付意愿与接受赔偿意愿的不一致性即便是在意愿调查评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