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3193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要:旅游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而旅游人才的开发则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因素。但事实上,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不能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旅游人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的培养模式和对策,具体阐述了协调旅游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具体方案。关键词:旅游就业;旅游人才资源;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形成了旅游人才迅速增长的局面。旅游业是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

2、基础的综合性产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既能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大规模地吸纳就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支柱,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化开放式旅游概念的形成和旅游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旅游业正朝着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高等旅游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滞后市场需求,不以适应行业需要为标准,不以就业为导向,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

3、详细阐述。1。1旅游人才市场供求分析1.1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现状从市场供求角度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是有市场需求的。从数量需求上来看 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未来这几年里,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 100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从质量上来看,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2002年对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旅行社经理具有大学学历,41.7%的导游员是高中或中专学历。上海、北京、广州等酒店业发达的城市,其员工平均流

4、动率在3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45%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一般行业人员正常流动率应在 5%-10%,服务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率也应该在 15%以内 )。大中城市里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炙手可热,成了企业间互相挖墙角的目标。种种分析表明,旅游专业就业市场需求绝对旺盛。1.2高校旅游人才供给现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涵盖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截止到2006 年底,全国共有高等院校762 所设置旅游专业,与上年相比增加了69 所。2006 年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万余人。其中,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

5、教育60%的份额;本科,约占35%的份额;硕士,约占4%的份额;博士,约占1%的份额2。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一个概念。教、学的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虽然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旅游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旅游院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外延式”发展道路,而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旅游教育系统还处于量的扩张状态,急于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1.3旅游人才供求中的供求矛盾 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的供需错位等问题。 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第一

6、,人才培养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许多旅游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全才”、“总经理的摇篮”上,但有的本科毕业生连一个旅游营销计划都做不出来。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立刻适应职业需要,往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熟化”,才开始找到感觉。此外,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市场需求,不以是否适应企业需要为标准,不以就业为导向。出现了一方面旅游企业欠缺人才,一方面却有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第二,教学方式未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旅游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教育方式要更紧密地与旅游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用性”较强,仅学会“纸上谈兵”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将是不合格的“产品”,作为培养教育责

7、任者的大学教师也将会面临低水平徘徊的命运,这样的大学培养模式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出现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与旅游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与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恰恰相反,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或者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另外,受到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偏见及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后跳槽率较高。通过对湖北某高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20032006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87%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旅游景区等。至2008年,

8、依然从事旅游饭店工作的不到20% ,景区仅为5。只有旅行社业相对较好,有65%的毕业生仍然留在此行业。总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低,流失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技能型的旅游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比本科生反而更受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仍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2原因分析2.1教育体制老化,办学方向不明确当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还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性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四轻四重3”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 。结果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给未来的旅游工作带来困难。另外,高校专业培

9、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之间界定模糊,旅游高职高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大致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各自的优势其次。对于培养什么类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例如服务操作性人才,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或理论研究教学人才等,目标定位不清。这种“普遍化”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2.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大多从地理、历史、外语、经济、中文及管理等传统学科转轨或分离而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统一的规范,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设置、安排上不是以市场需

10、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而是因人设课,课程体系有明显的拼装色彩;二是课程覆盖面广,针对性差。凡是与旅游相关的课程都尽量含括,有些课程与旅游专业的实际需要并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而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也得不到体现,很难作到深入的探索;三是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纯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实践性的教育内容较少。教学内容陈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滞后。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人数并不太缺乏,但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却明显不足。现在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师是由外语、经济管理、地理、哲学、社会学、历史类等专业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即使是科班

11、出身的年轻教师,也因为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使教学活动限于课堂,内容限于书本,照本宣科现象普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教材内容陈旧,质量不高。现在旅游专业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是粗制滥造,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4。2.3与旅游产业脱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普遍较少。基本上还处于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旅游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 能为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极好的实战环境。但是,在客观上,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培养的责任感,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工作

12、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主观上,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没有突破。2.4旅游专业学生自身因素一是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在就244名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凋查中,只有60.66%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专业,13.93%是因为旅游业前景好,由父母或老师决定的占13.11%,调剂录取的8.2%,另外有4.1%的同学选择其他因素,包括旅游很好玩,自己喜欢旅游或旅游很火等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二是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目标。在就毕业后的

13、就业意向调查中,只有34名学生明确表示将从事导游工作,占被调查者的13.93%,选择从事饭店接待工作的占11.48% ,选择“旅游业管理人员”的有32.79 ,36.48% 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没有想法。另外有5.33%的学生选择彻底改行。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盲目的考证,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对毕业后的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帮助并不大。另外,广大的毕业生没有形成强烈的“旅游情节”,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许多毕业生对于服务性行业存有偏见,特别是一个大学生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被一群实践经验丰富但可能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的领导管理着,同事的学历水平一般也比较低,刚毕业的学生

14、很难适应。其次,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评价,导致就业心理出现偏差。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认清现实状况,对自我价值的过高判断导致整体预期水平偏高。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系统的掌握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拥有较高的学历,就应该从事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或主管的职位。对于毕业后的收人预期也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相去甚远。这种巨大的落差必然导致毕业生或者“有业不就”或者“频繁跳槽”。三是缺乏必要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是“天之娇子”的思想。在校期间,往往是眼高手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排斥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因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而这些正是旅游企业在招聘和选用员工时最为看重的5

15、。3对策及建议3.1对策针对旅游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对策。3.1.1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有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国际上很多旅游院校都有较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中国很多旅游高等院校也逐步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以市场的需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导向,关键是确立自己的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这就必须在准确把握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变动的情况

16、下,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分析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一到两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精力培养其需要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要注意到的是,旅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确立的培养目标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当地的旅游发展状况,也要兼顾未来发展的需求6。3.1.2. 加强观念创新,重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代表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旅游行业实践应强的特征,又要体现旅游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一方面课程设置要注重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措施包括: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