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314705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第27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B卷)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C2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张居正的做法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D【解析】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六部是政府最高行

2、政机构,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故排除C项;张居正要求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这种做法属于越权行为,不符合内阁的地位和性质,故选D。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答案】A【解析】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

3、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 8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B白银大量外流C农业生产未受到重视D市民阶层兴起【答案】A9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

4、,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5001800年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即在对外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外贸易中外国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并不能体现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目的及带有掠夺性,故A、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形式为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手工作坊,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才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丝织、制瓷等行业缓慢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5、,但是发展程度并不发达。结合材料中15001800年中外贸易情况可知,此时期工场手工业并不发达,故C项错误。 10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最能说明A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B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答案】D11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解析】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

6、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黄宗羲、方以智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时代,侯外庐、岛田虔次生活在近现代,故本题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对李贽的评价不同,并没有涉及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历史解释的目的无关,排除B项;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无法揭示历史本质,排除D项。12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