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30420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内容: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

2、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

3、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7、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三、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四、解题:烛之武:郑国大夫。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秦师:秦国军队。退:使撤退。五、导入新课: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

4、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拜访一下烛之武,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六、左传简介: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2、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按时间先后,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

5、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3、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七、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2、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字音。3、自读课文。4、指名朗读课文。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原文。八、

6、作业:疏通课文。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串讲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2、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3、找同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文言现象。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

7、:“二”的大写,数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汜南(驻扎)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的使动: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名词的意动: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赐,动词作名词,恩惠)动词的使动: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臣之壮也(壮年)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一词多义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因人之力

9、而敝之(表转折,连词)焉: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特殊句式A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B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

10、语前置的标志)C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D省略句: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夜缒而出(烛之武)许之(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省宾语: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三、巩固课文翻译,掌握特殊文言现象。四、熟读课文,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1、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2、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3、秦、晋两军的军队驻扎是怎样的?试用图描述。五、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11、。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上,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近烛之武退秦师。二、介绍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